整蛊玩具:小玩笑开大了
整蛊玩具:小玩笑开大了
有人搞恶作剧,故意将“臭屁弹”挤压后丢到他人脚下,“臭屁弹”在3秒内膨胀爆炸,挨整的人被熏得手足无措……近年来,“臭屁弹”“电人口香糖”“后悔药”等各类稀奇古怪的整蛊玩具在社交网站和电商平台走红。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整蛊玩具多为“三无”产品,部分整蛊玩具对儿童身心健康存在一定危害。
整蛊玩具花样百出,
不少是“三无”产品
在某电商平台上,半月谈记者找到“臭屁弹”相关商品,其单品销量已超过4万件。商品评价中,既有青少年附上教室或同学的照片,表示“恶搞同学非常好”“同学都被熏晕了”,也有家长评价说“娃娃觉得挺好玩”“孩子很喜欢”。
半月谈记者以3元钱包邮的价格,购买了10包“变态+超级臭”的“臭屁弹组合”。该产品为“三无”产品,以卡通图、水果图封装,包装上找不到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生产厂家等信息。在测试中,记者捏破产品内的水包,“臭屁弹”随即发出爆炸声响,弹出白色污物的同时,散发出浓烈的臭味。开窗通风十几分钟后,臭味才渐渐散去。
据商家介绍,除了“臭屁弹”,店里相似的臭气类玩具还有很多,如“液体屁”“臭屁水”等,“整人效果都不错”。
记者从电商平台购买的“臭屁弹”,产品包装上既无中文说明,又无生产信息
另一类常见的整蛊玩具是整蛊糖果,如“后悔药”“脑残片”等。这类糖果的包装与药品相似,并仿照药品标注“适用人群”“用法用量”等信息,常配有“脑残人士福音,请勿放弃治疗”等低俗文案。和“臭屁弹”一样,整蛊糖果的包装上没有与生产厂家相关的信息,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比“臭屁弹”、整蛊糖果更刺激的是恐吓类整蛊玩具,如“假血胶囊”“电人口香糖”“喷水马桶”“蜘蛛盒”等。
以“假血胶囊”为例,将这款玩具放入口中,待胶囊融化、内容物流出即可实现“吐血”效果。仅在1家网店,其销量已超6000件。有孩子评价说“成功吓到了妈妈”,也有家长购买此玩具“让孩子了解一下演戏流血是咋回事”。
一些商家不断地通过“应用场景”推介来诱导消费。根据商品详情页的介绍,这些玩具可用于“报复广场噪音、私占车位、宿舍室友”等。很多整蛊玩具单品销量过万。有消费者不仅多次回购,还在评论中附上整人、吓人的现场图,给大家介绍整蛊玩具的“新用途”“新玩法”。
“小玩笑”可能暗藏大危害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容易对青少年产生错误思想引导外,这些以恶作剧为名的整蛊玩具,还可能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以“臭屁弹”为例,虽然销售的商家宣称产品安全无毒,释放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但在黑猫投诉等平台,有家长投诉“‘臭屁弹’熏得大人和小孩感觉头晕恶心”“使用后孩子起了红疹”。
半月谈记者将“臭屁弹”样本送至浙江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臭屁弹”粉末含有硫化钠成分。
据介绍,硫化钠具有腐蚀性,属于危险化学品。“臭屁弹”粉末中的硫化钠与水包中的酸性液体发生酸碱反应后,会释放出硫化氢气体。该气体具有特殊臭味,不仅易燃,还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引发头晕、恶心等不适。2014年,安徽阜阳一名小学生玩“臭屁弹”,导致近80名同学产生头晕、腹痛症状,并被医生诊断为集体性气体中毒。
“臭屁弹”水包中的酸性液体对人体皮肤具有腐蚀性,孩子在玩“臭屁弹”时,酸性液体很可能飞溅到手上,如果不慎溅到眼睛里,后果不堪设想。一些可以入口的整蛊玩具危害更不容小觑。在“假血胶囊”的商品评价中,有消费者提到,“食用后恶心反胃,一直吐,吐了半个小时”“喉咙和胃部都烧得慌”。
“电人口香糖”等涉及电流的整蛊玩具,则可能危及消费者生命安全。2017年,有媒体联系电工测试发现,一些“电人”玩具瞬间电压超过600伏,远远超过安全电压范围。
对儿童玩具消费品要提高监管门槛
2016年,新修订的玩具安全国家标准开始实施,规定了玩具产品必须遵循的机械和物理性能、燃烧性能、可迁移化学元素、标识和说明等强制性技术要求。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现实中,商家通过挂羊头卖狗肉的方法,希望借此逃避监管并堂而皇之地售卖这些危险的整蛊玩具。在某采购批发网站,半月谈记者与部分厂家、店铺取得联系,发现某“电人口香糖”产品实际上由一家橡塑五金厂生产,而销售“臭屁弹”的某个体户,其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只包括“网上销售手套、箱包、饰品”。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国内儿童玩具销售市场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和市场准入制度,导致部分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玩具流入市场。
北京德和衡(杭州)律师事务所主任程学林表示,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流行产品的关注,对“三无”产品、问题产品要及时查处。此外,相关平台也要有效承担社会责任,对投诉多发的儿童产品要坚决下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家长和老师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帮助孩子树立理性消费观,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家长为孩子选购食品和玩具时,要优先考虑产品是否安全、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不要为了迎合孩子喜好购买“三无”玩具。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7期
作者:许舜达 王聿昊 | 编辑: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