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要搞“玉米稻”,袁隆平院士极力反对,理由不容忽视
农科院要搞“玉米稻”,袁隆平院士极力反对,理由不容忽视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性子急,比较耿直,是那种不怕权势、又敢于坚持科学真理的高尚品质,又一次被实事所证实。
时间是1993年,湖南农学院又有新动作了,他们也想搞出点名堂出来,于是通过遗传学技术,把玉米的基因步入水稻里面。这种转基因的水稻秆子很粗,而且叶片又宽,估摸着拿来包粽子有得一拼。这种水稻很有玉米的特点,从而被他们叫为“玉米稻”。
那时袁隆平和众多专家对此“玉米稻”也进行了科学鉴定,并指出这是一个不错的创新,从而为以后的杂交水稻开辟新的道路,得出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资源整合结论。
因为结论证实这只是实验阶段,还不能全面地大规模推广。而上面领导听说这个优质品种后,为了使全省水稻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于是召开有关干部领导,打算在省内全力推广这种“玉米稻”。
袁隆平得知这个消息后,是急得不行,他倒吸一口冷气,指出这种违背现实科学的理论,实在是风险性很大。于是,袁隆平顶着各方面的舆论压力,写了一篇关于种植“玉米稻”需谨慎的文章。然后让人拿到《湖南日报》上去刊登,谁知,报社说这篇文章和省里领导推广的意见相左,不予刊登。
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同事都劝袁隆平,说:“玉米稻是农学院搞得新项目,还得到省领导的高度主持,他们又是我们兄弟单位,你这篇文章无疑是给他们拆台,农学院的人们会怎么说我们?”
袁隆平不以为然:“推广新品种,必须要进行小面积试种,如今玉米稻没有经过种种实验,这样贸然大面积推广,这是对农民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最终,袁隆平写的文章通过湖南省农业厅,以“湘农业函(1993)种字113号”的公函形式,发到了湖南全省的各级农业、种子和技术推广站等部门。
这篇文章以公函的形式分发后,就如同一盆凉水,让那些被“玉米稻”感觉会得到意外收获的人清醒过来。可还是有不少为了讨上面欢喜,不顾科学实际,非要在当地强行推广了“玉米稻”,最终造成失收。
当时湖南农学院的领导对袁隆平署名反对推广“玉米稻”的公函非常有意见,然而当“玉米稻”产量出来,农科院面对稻农几百万元的索赔时,他们这时才明白,袁隆平这是为了“拯救”他们,不然他们面临的赔款,可就不是几百万这么简单了,也许是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