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蜀汉无人才,为何诸葛亮还要 “挥泪”斩马谡?原因很简单
后期蜀汉无人才,为何诸葛亮还要 “挥泪”斩马谡?原因很简单
后期蜀汉无人才,为何诸葛亮还要 “挥泪”斩马谡?原因很简单
我们知道,马谡是诸葛亮的爱徒,在姜维出现之前,马谡一直是诸葛亮最喜欢的徒弟。马谡很有才华,熟读兵法,与诸葛亮对答如流,颇受诸葛亮器重,乃至把守卫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可惜马谡不顾王平的劝告,最终丢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看到这里,有的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为何诸葛亮斩马谡要“挥泪”,是因为丢了街亭难过,还是因为舍不得杀马谡,还是自责用人不当,或是其他什么原因?
马谡丢失街亭后,自知难逃罪责,主动向诸葛亮请罪。当时,包括蒋琬在内的很多蜀汉大臣都认为应该给马谡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没必要杀掉马谡;况且,当时蜀汉有才干的人已经不多,杀了马谡未免太可惜了。可是,诸葛亮还是一边流泪,一边下令军法为重,赐马谡死罪。
马谡其实是很有才。他的父亲马良是荆州名士,深受当地民众爱戴。马谡从小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才能出众,兵法娴熟。刘备去世时,曾嘱咐诸葛亮切忌重用马谡,可惜诸葛亮不听,依然重用马谡。马谡也曾为诸葛亮立下汗马功劳,平定南蛮孟获叛乱时,马谡献计“攻心为上”,最终七擒孟获,牢牢抓住了孟获的真心,从此南蛮太平,无异于立了大功。马谡和诸葛亮的私交也很好,两人常常私下一起讨论时政兵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为何马谡丢失街亭后,诸葛亮还是执意挥泪斩马谡?原因有三:
第一,马谡难逃其咎。街亭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易守难攻,一旦丢失了街亭,蜀汉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屏障,直接暴露在曹魏面前。马谡太过书生意气,不顾王平等人纳谏,“置之死地而后生”,把兵营驻扎在山顶,张郃切断水源后大败马谡,街亭也丢失了。街亭的丢失,意味着诸葛亮此次北伐失败,更意味着蜀汉北伐从此陷入被动。
第二,为了稳固军心。诸葛亮一向把马谡视为接班人,可马谡在实际作战中没有听从诸葛亮的部署,擅作主张。马谡的失败,街亭的丢失,蜀汉的国运从此走了下坡路。对待这样一个罪人,如果不能军法处置,必将造成军心不稳。
第三,诸葛亮的自责情绪。马谡是诸葛亮亲手培育的,守卫街亭的重则也是诸葛亮安排给他的。马谡出了问题,诸葛亮也要受到连带责任,如果放了马谡,无异于逃避自己的责任。诸葛亮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选择了大义灭亲,斩杀马谡。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诸葛亮“挥泪”的原因。第一,诸葛亮和马谡私交颇深,关系很好,亲自下令斩杀这个老朋友,必然十分难受。第二,马谡的确是一个人才,马谡的死是蜀汉人才的损失。第三,出于诸葛亮的自责情绪,是诸葛亮安排马谡守卫街亭。第四,街亭丢失后,意味着北伐从此陷入被动,想再顺利进攻曹魏无异于天方夜谭,诸葛亮心知肚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描述的正是诸葛亮传奇又艰辛的一生,彰显着他出众的人格魅力。诸葛亮固然舍不得马谡,但在规矩面前,自己哪怕流干了眼泪也要遵守,否则谈何服众?人生也是如此啊,在大风大浪面前,最要坚守的就是“原则”二字,最难坚守的也是“原则”,诸葛亮“挥泪”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必须恪守原则。诸葛亮失去了马谡,流下了眼泪,却恪守了原则,为蜀汉续命四十多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诸葛亮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在!
图片源自网络,向致谢,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