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的那些人
“无问西东”的那些人
要说这段时间最火的电影,当属《无问西东》。2011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决定拍摄一部学校的宣传电影,这就是《无问西东》的开始。但因各种原因,这部电影直到最近才得以上映,为了看到它,我们足足等了六年。
无问西东四个字,出自清华大学的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整部电影也是由四个与清华有关的年轻人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故事长度跨越百年,故事地点也跨越大半个中国。从从前到以后,清华的故事留给中国人的永远都是好故事。在影片的结尾,导演为观众准备了一个巨大的彩蛋,那就是在清华园学习生活过的一部分大师。那么今天就来看一看为清华书写“好故事”的那些人。
梅贻琦
梅贻琦,中国原清华大学校长。1915年留学归国;1931年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1958年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长;1962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国维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梁启超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思成
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朱自清
朱自清,现代诗人、散文家。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并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4年出版游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冯友兰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杨振宁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4年提出规范场理论,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基础。1957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华罗庚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陈寅恪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邓稼先
邓稼先,科学家,被称为“两弹元勋”。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
穆旦
中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亦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其也从事国外诗歌翻译工作,译本在国内翻译文中有较大影响。
百年清华与近现代中国是如此息息相关,影片所呈现的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胸襟,不仅仅是对清华人的致敬,也是对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慰藉。
如果您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关注我们,我们会出更好的内容。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