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一般把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为中国近代史。
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旨在突出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社会意义,即它使得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被动发生的,中国是“被近代”了,
有学者将之形容为“被(西方列强)轰出了中世纪”。
必须承认,这样的中国近代史,必然是伴随着苦难、屈辱和不幸的一段历史。但同时,它却又是时刻唤醒着中华民族,让她不停息地去进行思变、改革和抗争的一段历史。
正因为这样,我们阅读和理解这样的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词就是:革命。而以革命的性质来区分,中国近代史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二者的界标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先让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两个矛盾: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显然,面对复杂多变的历史和现实,近代中国的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进行。
我们先看看第一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它所要达成的目标是由本国资产阶级领导,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并最终发展与健全本国资本主义。
从这一阶段的革命内容看,可以将之概括为“四次战争”“四次运动”和“两次革命”。
首先,来看“四次战争”和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了解其对中国社会性质一步一步的改变。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国和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战争(1894-1895)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中国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于是可以看出,此一时期,站在民族危亡的角度,前文所述两种矛盾,显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即“民族矛盾”是一种主要矛盾。那么,中华民族做出的反应是什么呢?
一种反应,是“四次运动”(或叫“改革”):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它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最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而告终。这同样适合来表述1900年前后的义和团运动。
二,洋务运动(1860'-1890')。
它是由官僚地主阶级主导的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但艰难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被帝国主义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维新变法运动(1898)。
它是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但因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也以喋血收场。
四,新文化运动(1915-1919)。
它是由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彻底扫荡封建旧文化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但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却很难撼动压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于是可以看出,此一时期,包括农民、地主官僚、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华民族广大阶级都积极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寻找出路,也诉诸努力,但他们最后都失败了。那么,这个重任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可以吗?
这就是另一种反应,“两次革命”:
一,辛亥革命(1906-1911)。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使得中国并未迎来真正完全意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二,二次革命(1913-1916)。
它推翻了袁世凯的复辟统治,但北洋封建军阀们为争夺权益,纷纷依附帝国主义,致使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长久动乱之中。
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能救中国吗?不能。
我们不妨得出结论:
由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领导的革命,都无法完成中国近代史革命的目标!
那么谁可以救中国呢?您可以在《中国近代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文中找到答案。
(未完。)
《武昌起义》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