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水浒传,评金圣叹
致敬经典水浒传,评金圣叹
题记:岭西木白,倾情奉献,怀旧经典名著。
金圣叹
水浒传原著,有100回,120回,或71回版本之争,或历史原因造就的大众心中理所当然的金圣叹删改流传70回版之说,自小说问世起几百年尤其近代学术界争论已多,牵涉学术研究,非我等力所能及所能了断。
对亿万普通读者而言,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和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合著,或曰前几十回是施耐庵所著,后几十回是荡寇志内容等等,学界研究亦是浩如烟海,林林总总谁是谁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前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读者,各人自有各人心中的水浒。
而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和文学批判家金圣叹,评水浒改水浒,改施耐庵作品,争议也颇多,因时代背景下,或囿于封建文人士大夫复杂矛盾的思想局限性,从而依据个人价值观,即反对农民起义,但又同情官逼民反下的梁山众好汉,删改了施耐庵作品,甚至篡改偏离了原施耐庵作品主题。但,最终作品流行扎根大众,推广作品为不朽的流行经典,光耀后世之文学名著,金圣叹功不可没。
初识金圣叹,我小学的时候,80年代的一期的故事会,内容精彩,有金圣叹轶事。清初文庙案,清朝廷大动干戈,以彻底铲除遍布江南的文人结社,明残余势力,金圣叹等人身陷身陷囹圄,最后成为无辜的政治牺牲品。行刑那天,少不了金圣叹的家人刑场送行,金圣叹心中难过,但为了安慰孩子,留下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中酸。刽子手刀起头落,金圣叹耳中滚出了两个纸团,打开一看一个写着“好”,另一个写着“疼”。
“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金圣叹。清末戊戌变法,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都是一样的看淡生死。
史载,金圣叹:(公元1608-1661年)本姓张,原名采,字若采,明亡以后改名人瑞,圣叹是他批书时用的笔名,江苏吴县人。清顺治十八年因哭庙案被杀。
作为后人旁观者的角度,看名家研讨,回顾金圣叹那个时代。那年那月,满清入关,有扬州十日,更有嘉定三屠,南方明遗民的困苦生活和低下地位可想而知。作为极具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动乱和百姓的疾苦,同时代的顾炎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金圣叹一众文人,难免愤世疾俗、关心时事,而其个人原因又自觉浮生若梦。他同情人民的遭遇,但又反对“犯上作乱”,不准人民自己“出头”。这一复杂思想貌似在其删改水浒传中得以淋漓尽致之体现。
金圣叹把之前流行的《忠义水浒全传》一些内容删改,作品内容在梁山聚义后结束,抹去了宋江招安投降随后打方腊的历史,使水浒的主题、框架结构和人物形象都焕然一新,成为后世最流行的一个版本。
表面看,金圣叹的基本立场是反对人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的,但这何不是其作为封建文人的不可为、不能为之无奈,一如曹公写红楼,通篇的隐喻方能使得基本的作品问世生存权得以维持,否则,前有车后有辙,再来一场焚书坑儒的运动不是不可能的。
为维护巩固满清统治,清初的剃头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命关天。文字狱罗列罪名,一样关乎生死。文字狱案中,怨死的吕留良,作家梁羽生在《江湖女侠》为我们再现了其后人吕四娘不满清廷,为父报仇的反抗篇章。
林冲感叹自己被高俅陷害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不得不上梁山落草,金圣叹批道:“一字一哭,一哭一血,至今如闻其声。”金圣叹对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是抱有同情和好感的。对武松也可谓是推崇备至。武松武艺高强,豪爽,爱憎分明,醉打蒋门神,性格豪爽,为了复仇,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一家,大开杀戒,或曰滥杀无辜,但在金圣叹眼里也是瑕不掩瑜。
他虽然貌似在根本立场上对人民起义持反对态度,但又时常情不自禁地对水浒英雄的反抗言行表示赞扬。宋江被捕下狱,李逵说:“吟了反诗,打甚鸟紧,万千谋反的,倒做了大官!”金圣叹批道:“骇人语!快绝,快绝!”这些大胆的言论,对于一个封建文人来说,已经十分难能可贵。
老爷生长在江边,不爱交游只爱钱。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金圣叹版本。老爷生长在江边,不怕官司不怕天。昨夜华光来趁我,临行夺下一金砖!——原本。金圣叹这种改动把原文里面张横那种不怕天地,不怕官府的造反精神篡改成了一幅贪婪而且丑恶的嘴脸。
笔者看来,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在清廷压榨下,难不成还敢明目张胆白纸黑字,公开宣扬“天不怕地不怕”,说什么反清复明?
金圣叹删改施耐庵作品,无论如何,清廷高压统治下,其无意抹除“官逼民反”、“破国亡家”,这一主题。
后人翻阅经典金圣叹版传世经典水浒传,依然仰望星空,满眼的是原作者施耐庵暴露黑暗、批判现实的创作光芒,似星辰大海般煜煜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