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搞懂山东枣梆,'山东枣梆'竟然起源于'上党梆子'?
5分钟搞懂山东枣梆,'山东枣梆'竟然起源于'上党梆子'?
山东枣梆的简介
枣梆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枣梆原是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而产生,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简称“早梆”。这个名称沿用甚久,带有歧视山西人的意味。1960年,谐“早梆”原音,并因其以枣木梆子击节,定名为“枣梆”。
山东枣梆的发展
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 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前,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实力。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带到了鲁西南。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
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连年遇灾,戏曲职业班社外出流动,有个“十万班”,曾在鲁西南巡回演出达一年之久。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来到郓城、梁山一代,收徒收艺,组成了第一个职业班社—义盛班。他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便是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1963年,山东县荷泽地区枣梆剧团曾去山西省上党地区巡回演出,与上党梆子剧团的演员们,互叙根由来历,彼此观摩演出,交流经验。
山东枣梆的艺术特点
一、声腔
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枣梆的唱腔,既能表现激昂雄壮,又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情感。旦角花腔,细腻缠绵,委婉动听,别具一格。
常用的梆子板有:[大花腔]、[二板大花腔]、[慢板]、[落二板]、[二八铜]、[流水板]、[垛板]、[栽板]、[二犯]、[倒反拨]、[紧反拨]、[一串铃]、[靠山吼]、[三步歌]、[娃娃调]、[尖板]等。
各个行当的演员,演唱时都用大本腔(本嗓)与二本腔(假声)相结合的唱法。红脸、黑脸的唱腔尾音,用假声“立嗓”,翻高八度,发“讴”或“啊”音;小生、小旦的立嗓尾音,发“咦啊”声,听来颇有物色。
枣梆最初用的丝弦乐器为:头把、二把、三把。头把又名“锯琴”,杆似板胡而稍短,椿木制筒,前后粗细不同,用梧桐板覆蒙,羊肠 制弦,发音高亢尖亮,与山东梆子的“二弦”、莱芜梆子的“提琴”、章丘梆子的“胡琴相似。二把的式样与头把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后一般粗细。陆续增添了板胡、二胡、三弦、琵琶、低胡、笛、笙等伴奏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流行的其他梆子大致相同,只是“锣经”中的[小锣浪头](出场时用的),略有差异。丝弦乐器演奏时,有时配加霸王鞭伴奏,在其他剧种中较为罕见。
二、特色
由于枣梆脱胎于上党梆子,剧词的韵脚,仍旧保持着浓厚的山西方言特色。在一段唱词中,“天仙”与“苍桑》辙可以混用,例如《狄青借衣》中狄姐所唱:“门前车马闹嚷嚷,众乡亲来庆贺我的才郎。头上青丝绾水纂,鬓边斜插白玉簪。南京官粉净了面,苏州胭脂点辱尖。……迈步且把二堂上,八幅罗裙响叮当。”按照山东地方戏曲的一般规律,韵脚中的“嚷”、“郎”、“当”属“苍桑”,辙“簪”、“尖”属“天仙辙”,混用则称“跷辙”,唱不顺口,听来别扭,但是枣梆演员习惯了,唱来十分自然。
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山东枣梆的经典曲目
枣梆继承了上党宫调的传统,除去演唱梆子剧目外,过去还演出昆腔的《赐福长春》,罗罗的《时迁打铁》,皮黄的《桑园会》、《击鼓骂曹》、《黑风帕》等戏,但这一部分昆、罗、黄剧目,久已不唱,现已失传了。
枣梆在表现代题材方面,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实验,先后上演过《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党的女儿》、《柯山红日》、《金沙江畔》、《红岩》、《万紫千红》、《于无声处》等剧目,取得不少经验。
你还知道山东枣梆的哪些小知识点呢?欢迎留言分享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