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象棋:工匠之心,风雅之趣
日本象棋:工匠之心,风雅之趣
万周按
制作棋盘,选择材质,刻入文字,确认落子音……一副将棋的制作过程中充满了仪式感和风雅之趣。日本人对此孜孜不倦,是匠心使然。
近日围棋名将李世石对战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的新闻铺天盖地,棋类活动跟着火了起来。在日本,“日本象棋”,即“将棋”,比围棋的人气还高,而将棋棋盘和棋子的制作工艺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棋并非象棋的日本说法,而是与国际象棋一样发源于印度,棋子、棋盘和规则也都与中国象棋迥异。将棋的棋盘共有81格,棋子共40枚。做棋盘的叫“盘师”,做棋子的叫“驹师”(棋子叫“驹”),是不同的匠人。一副好将棋是交付给两种工匠师做的。
首先看棋子。将棋子大小均一,呈钟型,有五个圆润的角,形色各异的木纹,丰润饱满的漆字,温润光滑的触感,每一枚都像艺术品。在“王将”棋子的底部都有“驹师”的署名。
做棋子首先讲究选木,注重颜色、纹理(木眼)和触感,由专门的“驹木工房”汇集各种素材。最上乘的是产自伊豆大岛御藏岛的黄杨木,并且树龄要在10年以上。为了保持颜色、木眼和触感统一,一组将棋的棋子都从一棵树而来。
历史上将棋子工艺提升一个层次的“驹师”是明治时代的丰岛龙山。江户时代之前,人们一直用直木纹的树干部分来做棋子,而龙山注意到木节,叫做“根杢(同“结”音)”。根杢以前是被丢弃的,但龙山发现其剖开来有美丽的纹样,认为是“树的宝石”。有形似虎纹的“虎杢”,颜色鲜艳华丽的“银目”,最少见的是“孔雀杢”,如孔雀开屏一般的纹样。
从一棵树能够得到的漂亮目眼很少,所以最漂亮的目眼会被用在“玉将(王将)”、“金将”棋子上。因此,鉴赏棋子时,这几枚就代表着这组棋子的“品格”。选好木材之后就是用精细的刻刀一笔一笔刻出灵锐而不锋利,圆而不钝的形状。
棋子上的字体也非常有学问。丰岛龙山汇集了自古传下来的木板,将20种以上的字体编纂成集,其中包括后水尾天皇御笔所写的锦旗体,江户后期著名书法家卷菱湖的菱湖体等,叫做“字母帖”。现在大部分将棋的字体都来自于丰岛的“字母帖”。根据字体写/刻入棋子的方法,棋子可分为“写驹”,“雕驹”,“埋驹”。丰岛还发明了浮雕状的漆字体,叫做“盛上驹”。
NHK的电视节目中,当代屈指可数的“驹师”——新潟县的大竹竹风第二代曾演示“盛上驹”的做法:先“打底”,将按“字母帖”描好的“字母纸”贴在棋子上,依照字体雕出浅槽轮廓;然后将粘土烧好磨成的粉末混入漆液,调至浓稠状,放到指甲盖大小、有圆形小孔的容器里。接下来用笔在浅槽中填写,通过多次叠加来画出一条线,直至凸起的浮雕状,看起来则要像一气呵成一笔勾勒出来的,这对“驹师”的耐心、细致和控制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为了防止手抖,工匠必须从早上开始就不提重物。“这是给棋子注入灵魂的瞬间。” 大竹竹风这么说。
棋盘的学问也不小。首先木质要强韧而有弹性,最高级的是榧木,能稳稳承受住用木节做成的坚硬的棋子。盘面刻着漆线,将漆涂在专用的铲状抹刀上,刻成九九八十一格。四个脚支撑着棋盘,形状似栀子树的果实,栀子在日语中与“不可插嘴”谐音。在果实上下居中部位,刻有一个四方的“血槽”,寓意“插嘴就要掉脑袋”,透着血淋淋的武士道意味。
挑选棋盘材质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确认“驹音”,也就是落子时能否发出清澈有力的响声,所谓“落子无悔,掷盘有声”。东京“盘师”前泽道雄第四代介绍说,“驹音”比棋盘外观还重要,棋盘的价值高低就取决于此,因此在加工前必须先用棋子确认棋盘四隅和中间部分的“天井面”落子时有同样清澈有力的声音。
这听起来有点吹毛求疵,但很多将棋战对战前一天,棋手真的会先一起选择棋盘棋子,确认手感和落子音。东京的象棋会馆就有“名人驹”和“名人盘”,都是著名棋手对阵专用的棋子和棋盘。日剧中常有一种场景:剧中人物在日式房间下棋,制胜手时一声 “王手”(oote)伴随着一声坚定的落子音,酷而有风情。
选盘、选子、确认落子音,这一切都充满了仪式感和风雅之趣。而成就这种仪式感和风雅之趣的,是“驹师”和“盘师”严苛的选材眼光以及精雕细琢的工匠手艺。
———广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