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里说的“斩监侯”,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宅门》里说的“斩监侯”,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信很多80后都和小编一样是通过两部电视剧了解的著名导演郭宝昌,一部是电视剧子夜里面的金八爷,另外就是他的《大宅门》。在电视剧《大宅门》第一部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全剧,这就是白家和詹王爷家的恩怨。而在第一部的前半段,白家老大白颖园的死又成为二奶奶白文氏“出道”当家的重要事件。除了跌宕的剧情之外,这部电视剧里面对于一些称谓、官职也尽最大可能的尊重历史,其中,大爷白颖园被判处的罪名“斩监候”就是众多细节之一。
斩监候到底是什么罪?
斩监候,是清朝的一种刑罚,通过字面意思就可以了解个大概,即斩(斩首)监(在监牢中)候(等候)。稍调整下语序,就可以理解为,在监狱中等待执行斩首之刑。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清朝,把死刑的执行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斩(斩首)、绞(自己上吊或被勒死)。除了对死刑执行方式进行划分外,还独创性的把死刑的执行时间进行区分,即立决和监侯。配合前面提到的执行方式,于是就有了绞立决、绞监候、斩立决、斩监候。
虽然大爷白颖园的戏份并不多,但是直到第一部结局,大爷的死因都是全局的线索之一
和“立决”相比,作为“死刑缓期执行”的“监候”,还为后续的死刑审核留出了时间。按照《大清律》:缓决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稍小,留待下次秋审或朝审时再审核;在清朝的司法体系中,有专门处理绞、斩监候的会审制度,相当于现在死刑复核。
《大清律》
清朝司法体系中的会审制度分为“秋审”和“朝审”。秋审,就是每年秋天在天安门外金水桥西,由六部长官、大理寺卿、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等审理地方上报的绞、斩监候案件;朝审,就是在秋审之后对刑部判决的案件以及京畿地区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的复审。
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而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便是立刻杀头,或者‘斩监候’,也仍然活不出。”
经过秋审、朝审的案件,其处理的结果大致有四种: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除了“情实(情况属实)”之外,其他三种都可以暂时免于一死。
为什么在大宅门中,给大爷白颖园判处斩监侯是全剧最大的伏笔
而电视剧《大宅门》中为什么给大爷白颖园判处斩监候,而不是斩立决呢?
前面已经提到,所谓斩监侯,实际就是清朝的“死刑缓期执行”。而判决“缓刑”的前提就是: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稍小,留待下次秋审或朝审时再审核;
韩荣发闹事
这是《大宅门》第一部中最大的一个伏笔。前面已经提到,所谓斩监侯,实际就是清朝的“死刑缓期执行”。如果在詹王爷当妃子的女儿死后就把白颖园判处斩立决,拉到菜市口砍头了事,那从剧情上就引不出后面朱顺从刑部大牢救出白颖园、韩荣发闹事导致白二爷暴死、白景怡多次入狱等一系列剧情了,不得不说,郭宝昌导演在这里一处小小的伏笔,即符合清代刑罚制度,同时也为后面一系列重要剧情埋下了伏笔。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大爷白颖园被判斩监侯这个重大伏笔,大宅门的剧情矛盾会失色很多,甚至不可能拍出那么多集。
虽然大爷白颖园的戏份并不多,但是直到第一部结局,大爷的死因都是全局的线索之一,成为汉奸、地痞、仇家要挟白家的一个借口。
码字不易,感谢您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