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对联的本意是什么?
曾国藩“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对联的本意是什么?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对联中的“秋”:年;“千秋”:泛指时间长;“邈”:远,遥远;“独留我”;谓语前置,就是我独留的意思;“战”:战争,打仗;“百战”:指经历了多次战火考验。整个对联意思,现在很多人理解为:彼时曾国荃被削官职,勒令其省亲回家,意志未免消沉,临别之际,曾国藩赠与其以上对联,勉励其能在连年征战之后好好的读书,修身养性,再作大为。真的是要老九回家安心读书,修身养性,再作大为吗?我看不尽然。
联系当时的大背景看,天京城破,李秀成被俘,太平天国倒了,东南半壁江山尽收,曾国藩也由一介书生磨砺为20万湘军统帅,封侯登阁,左右东南大局。王闿运、曾国荃,包括李秀成等人多次向曾国藩建议,让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湘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做一个汉族皇帝。曾国藩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因为:一是没有政治号召力。他当时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勤王,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保卫清政府。起兵是以忠君保国号召,一旦称帝,实属不忠不义,大逆不道,人心必失,势必生成一场新的战乱。二是称帝条件不具备。北有僧格林沁,拥有一支以强大的骑兵为主的庞大队伍,战斗力极强,而且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视东南;天京虽然被湘军攻陷,但太平军余部尚存近30万人,散见各地;北方东西捻军的力量正方兴未艾,这些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三是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禁锢。作为一个被礼教束缚很深的书生,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而且前朝有鉴,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的鼓动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后来落得个“烛光斧影”千古疑案,曾国藩的弟弟老九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呀。如果他贸然称帝的话,其结果很可能像他自己说的,被众人推上了多刺的皂荚树,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所以,他不但自己不做皇帝,还在镇压太平天国后,为了避免清朝政府怀疑,秘密处死了李秀成,主动解散湘军,并强迫弟弟曾国荃离职回家。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本联,我理解应该是:老九呀,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争,将士堆尸如山,在血与火中你能够生存下来已经是够幸运的了,别想什么王不王、帝不帝的事了。回家去,好好安心读书,修身养性、快乐逍遥度此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