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乡村 仙踪桥头-三乡镇桥头村国家级文旅服务融合试点

绿野乡村 仙踪桥头-三乡镇桥头村国家级文旅服务融合试点

叱牛声里沟渠满,

蛙鼓莺簧赚客听。

长板桥头村树密,

碧流萦绕万山青。

桥头简介

离广东省中山市城区约20公里的美丽乡村“桥头村”,至今近一千年历史,是三乡镇最早的村落之一,也是中山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

桥头村位于三乡镇中部,坐落在桥头山南侧呈块状分布,因两面环山,具有“倚山、环水”的古代村落选址特色。

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惠州路判郑菊叟举家从福建莆田迁至香山寨丰乐村(今三乡一带)榕树埔定居,其八世孙郑雪庵为祀始祖迁此建村,命村名为“桥头”,至今已有990多年历史。2011年被国家环保局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的桥头村,其所在的三乡镇就是由三条自然村形成的:乌石、平岚及桥头村。桥头村东南面分别与乌石、圩仔、平南相接,西面与白石相望。

目前全村面积2.95平方公里,其中居民区、农田区和工业区为1.2平方公里,山林生态保护区为1.75平方公里。小琅环路和文昌路贯穿其中,出行交通便捷。到2020年底,村内常住人口约1800人,其中户籍人口1167人,下辖8个村民小组。村中的祠堂、古庙、牌坊、古井、闸门、古树、石板路……承载着纯朴的乡风习俗和浓厚的乡土文化,让人感受到此村悠远、古老的记忆。

桥头古迹

桥头村单姓郑的宗祠、寺庙就不少,村内现存8座郑氏宗祠以及各式古迹,较出名的有桥西郑公祠、桥头祖庙、岚桥郑公祠、文武庙、人瑞里等,前两座至今香火不断。桥西郑公祠:郑氏后人为纪念郑菊叟第十代孙郑桥西而建立。建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有178年历史,并于咸丰元年(1851年)和2015年重修。坐北向南,砖木结构,总进深44.2米,占地面积约782平方米,祠堂为三进五间八柱厅(四条木柱四条石柱),建筑形式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一进后廊檐柱次间架虾弓梁,石雕托脚、雀替,下部砌石栏杆;二进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前后廊石檐柱次间均架虾弓梁,石雕托脚、雀替;三进为穿斗与抬梁混合梁架,设卷棚前廊,施雕花博古梁架,石檐柱次间架虾弓梁,石雕托脚、雀替。三进间夹两天井,两侧各设卷棚雨廊。

祠堂正墙上部多施人物、山水彩画。大门以花岗岩砌门框,上挂“桥西郑公祠”木匾,门前对联“荥阳衍庆,通德流芳”,八个大字流露着这个宗族的来龙去脉与文化底蕴。祠堂曾用作桥头村公社、米机铺、治安室,现在成为每年郑氏祭祖活动和村民举办喜事的根据地。2012年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岚桥郑公祠:郑氏后人为纪念郑菊叟第十一代孙郑岚桥而建立。建于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年),有341年历史,并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五间三进布局,总面阔12米,总进深43米,占地面积516平方米。该祠堂曾用作纺纱针织厂,现为“乐雅曲艺社”的活动场所,2012年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桥头祖庙:桥头祖庙又叫“金竹庙”,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即1798年),嘉庆年间进行过一次重修。历经多年风雨,祖庙废旧破败,2013年得到村民和各界热心人仕鼎力支持,祖庙得以在原址旧貌换新颜。占地约800平方米,内里供奉三山司马侯王、竹仙姑、豆母夫人、金花夫人、禾谷夫人及六十太岁星君。

文武庙与文武驿站:文武庙位于南宁街与麦园下街交汇处,建于清朝,坐南向北,砖木结构,三间两进布局。总面阔9米,总进深17米,高6米,占地面积153平方米。自清嘉庆朝起,关帝和文昌帝多一起供奉,称为文武财神,香火鼎盛。文武庙曾用作桥头乡办公场所、桥头村幼儿园,现用作22村民小组公办场所。

文武庙旁原是一处围蔽的杂物堆积地,如今成为一个农耕文化公园,占地不到一亩,有十几米长的凉亭与恰到好处的绿化,旁设“文武驿站”,是休息、参观、学习的好去处。走进“文武驿站”,墙壁上刻有郑氏渊源介绍,各种农耕用具与文化展览,循环播放的桥头村宣传片,烘托出“文武驿站”的景点环境,驿站内凳子、空调、自助饮料机、村导览解说平台等一应俱全。

人瑞里:人瑞里闸门建于清代,坐北向南,平面呈“∏”形,面宽3.6米,纵深4米,通高5米,面积约14平方米。正面门额上嵌匾额,阳刻楷书“人瑞里”三字。人瑞里,顾名思义就是人瑞之地。清代监生郑彦文居住在这里,活到97岁高寿,获赐八品官衔;其父母兄弟亦延寿至七、八十岁以上。该闸门是中山市现存较少的施有精美灰塑装饰的清代闸门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2012年1月被中山市政府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蚝壳墙:岭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工艺——以蚝壳为主要原料的蚝壳墙,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而成,不仅具有隔音效果,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据说尚能抵挡枪炮的攻击。该蚝壳墙为明代常见的建筑方式,作为岚桥郑公祠外墙,墙体长43米,最高处有6米,厚度达到0.8米。阳光斜射在凹凸不平的蚝壳墙面上,极具线条感和雕塑感。

桥头景观

目前,村中以桥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以该中心周边为基地,辐射开来,形成田野观光、玻璃书屋、南支渠景观路、桥头学校洋楼、口袋公园、连心公园、小琅环公园、桥头古村落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景点布局与景观线路,初具规模,蔚为大观。

田野风光与花径风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站在三乡镇桥头村的田埂上,眼前是一片300多亩的稻田。据村人称,自开村之时,先人就在此耕种。如此,村民与稻田相互厮守已有千年之久。但稻田,已不仅是为人们提供果腹之粮而存在,它还是中山生态文明的一处生动注脚。

今天的桥头村是国家级的生态示范村,村子保留田园特色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与人工花径中,散落着几座童话般的彩色风车,世外桃源与绿野仙踪的中西合璧。秋季的田野则是另一番景象,禾谷金黄尽染,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用镜头将这美丽的瞬间留住,在此尽享桥头村田园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精彩与幸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千年前 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于城外求雨归来写下了这番景象。像极了此刻稻田边榕树下守着蔬菜果摊的小贩。傍晚,即便叫卖声已远去,阡陌交通依然热闹,有人在慢跑、有人在带娃、也有人在遛狗,还有人只是静静地坐着,望着天边的晚霞,发一会儿呆。

稻田玻璃书屋:三悦书房,是一座位于稻田中的玻璃书屋,被誉为“中山最美的稻田书屋”,也是桥头村最早出名的网红打卡点。这里,书香与稻香相融,窗外景色随四季而动,田野风光与书中世界美不胜收,吸引众多市民前往“打卡”。原来桥头驿站书屋旁的二层小楼上还有“桥头艺术馆”,里面展出多与乡村、古屋、稻田有关的作品。

南支渠景观路:稻田书屋的构图中,还穿插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南支渠景观路,建于2013年,路宽3米,路长788米,三乡镇政府投入300万元。栏杆、石桥早已砌好,两旁种满了紫荆,四季花开不败。整条景观路贯穿生态农业保护区,走在路上仿若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傍晚时分,霞光四射,景观路成为休闲散步的必经之路。

南支渠位于小琅环路旁与桥头生态农业保护区,全长788米,渠面宽3.5米,水深2米,主要用作日常排洪和灌溉水稻。水源大部从桥头山流入,满足了村生态农业区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三乡镇水利系统由白石村抽水站为起点,流经岭后至现谷都派出所,分南、北支渠两路。南支渠经桥头,以平岚为终点,负责为三乡镇南部主要村落供水。改革开放后,白石抽水站退出了三乡镇水利系统的历史舞台,但南支渠仍为桥头村的农业与安全默默贡献。

民国洋楼里的桥头学校:桥头学校位于麦园下街137号,占地面积3.9亩,上世纪30年代有本村多名华侨位解决当地小孩读书问题而集资所建,充分体现了本村村民对教育的崇尚。内有一栋黄色洋式风格的教学楼,楼体共三层,建筑面积有338平方米,外洋内中风格,里面的白色墙身夹杂着洋味十足的廊、柱、顶和装饰图案,虽经历时间的洗礼,如今看上去依然气势宏伟。桥头学校现在不再是全日制教学场所,但村民对这座民国老建筑依然充满感情。

1985年和2016年两度重修,2016年得到郑文定先生和本村村民郑国贤先生的大力支助,对该建筑楼宇进行全面修缮和加固,建成桥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宣传室、反腐倡廉教育室和综合文化展览室等,为本村甚至整个三乡镇的群众提供休闲、学习、娱乐的好去处。

游客对这里情有独钟,是因为这栋三层楼高的民国时期建筑至今仍保存着浓郁的民国时期建筑装修风格。这栋黄色洋楼不单是今天游客们相机里的常客,也曾在抗战时期用作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和三乡县委党校地下交通站,在这里曾举行过无数次秘密会议,也无数次向农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与革命道理。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过去的桥头学校,现在的桥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于2016年,近期将规划为党史、侨史、村史及民俗史的综合展馆。由以上的三悦书房桥头驿站、文化室、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等部分组成,以优美的乡村风光和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为其主要特色,完美体现了自然风光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口袋公园与篮球场:有着“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称号的桥头村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投入100多万元,将一批大小不一的废弃闲置地改造成公园,小约100平方米,大约3000平方米,这些“口袋公园”的建成,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形成。村中的边角料改造成8个不同主题的“口袋公园”,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便利与乡俗文化的美好。如桥头村新村仔篮球场,旁边有一棵偌大的木棉树,木棉树旁的墙上画上了篮球明星,而另一边空草地则变成了水泥场地上的健身器材和石板凳,提升了篮球公园的整体环境。

初心公园:由三乡镇和中山市委党校共同出资改造,原名“连心”。公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党建元素和多样化景观资源为基础,弘扬“党员与群众心连心”的文化主题。园内建有党建法制专栏、凉亭和健身设施等,布局合理、功能多样,集宣传与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公园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桥头村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桥头村一直致力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其建设重点在于将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传统生活资源与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审美进行整合、对接。同时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颇有成效。

桥头名片

小琅环公园:位于三乡镇桥头村和乌石村之间,建于2003年,总面积1200亩,园内有石仙洞、古墓等多处名胜古迹,以“仙螺”、“金沙”闻名。山麓密林中有一处由洞、石、林、水组成的自然独特景观,其中两块“蓬莱大石”倾斜相盖成洞。据《香山县志》载:“片石成岩,嵌空为室,中引泉脉,下有仙螺、金沙”。相传北宋年间,当地村民已称此洞为“石仙洞”,清代又称石室,俗称“石屋仔”。嘉庆乙亥年,桥头村举人郑荫棠见此胜景状似小巧玲珑的玉坠环,将之命名为“小琅环”,题写镌刻在石洞顶前沿,并在洞壁上题写“石仙洞”、“松风水月”、“松风”、“琴音”等字,留诗一首:

坐领此中趣,清幽俨鹿蹊。

心随流水活,目极远峰低。

松阴迟归鹤,钟声杂午鸡。

徘徊忘日暮,牧笛下山西。

石屋顶上留有脚印和小洞,传说是神仙路经此地在石屋顶休憩,为仙景陶醉而久坐留下的脚印和酒杯印。石室的喷泉不时涌出耀目的金沙,石隙的坑螺壳金色、味鲜美,被赞为“仙螺”。石屋仔几十级上古墓的墓碑横额为宋子文题写,碑文是原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后任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的蒋光鼐撰写。在小琅环山下的铁坑埔,还有一座列入《香山县志》的卓贞烈女古墓。

小琅环山上生有众多百年参天大树与竹林。据专家鉴别,小琅环公园植物种类多达460多种,有铁冬青、岗梅、鸭脚木等具有药用价值的200多种,更有百年树龄的国家三类保护植物——土寻香和千张纸等。小琅环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三乡的学校组织学生郊游大都选择小琅环山。1995年始,镇里老人结伴到小琅环山晨运健身,其后上山人员日多。

有孔虫雕塑园:由三乡镇政府与中科院院士、杰出的海洋生物学家郑守仪女士共同兴建,是世界首座海洋微生物有孔虫雕塑科普园,总占地面积约10亩,总投资金额约300万元。园中114件形态各异的有孔虫雕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的绿树红花之间,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海洋微生物大观:有的如扇贝、如螺丝;有的如纺锤、如链坠;有的如孔雀开屏、如绽放的玫瑰,又如即将收成的大白菜和南瓜,精妙绝伦。它们所依据的有孔虫标本,集中了从三叠纪到第四纪的代表性种类,其中最深的有孔虫雕塑标本来自海底3000米。该雕塑园是集科学、艺术、海洋文化于一体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公益型景观公园。

有孔虫博物馆:有孔虫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640平方米,与有孔虫雕塑园属于同时建成的里外两个相得益彰的部分,以海洋有孔虫科普知识为主,配套精品区、展览区、探究区、多媒体展示区等,介绍了郑守仪院士的科研成果和有孔虫的科普知识:馆内陈列了大量有孔虫结构模型,以沙盘模型展示了有孔虫在海洋中的分布,重点突出了有孔虫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及其多项应用成果。博物馆展现了“海洋小巨人”有孔虫的丰富形象以及奇妙的海洋微生物世界,让人们对这种5亿多年来不断演化的海洋单细胞生物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

桥头人物

古往今来,桥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华侨文化与红色文化最为突出、花开两支。

郑荫棠,生卒年不详,三乡桥头村人,清代官员、举人、书法家。郑荫棠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文才出众,素有“文魁”之称,曾担任河北赞皇县令。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郑荫棠到三乡桥头村背后一山林游览,见山麓密林中一处由山、水、石组成的天然胜景:奇石数千,或鱼贯俯倾,作奔泻状;或大小挤逼,累积成岗。在半山腰群石之中,独有两块厚一米多,长宽各约七八米的方形大石板砌叠在一起,其将之命名为“小琅环”,并题写文字诗章,传留至今。

郑伯龄(1900-1975),爱国华侨,其父郑道亨于清末跟随长辈到日本谋生,由于勤奋学习、卖力工作,在日本神户荷兰银行谋得买办职位,结婚后生下大儿子郑伯龄。郑伯龄自幼勤奋,至英文书院毕业后在日本的中国银行大阪分行工作,被提升为“襄理”(相当于副总经理)。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中国,前往香港与友人合作经营“南北行”,做买卖虾米、东菇粉丝等中档副食品生意。1944年又在澳门开设分店。1949年秋家乡解放后,在同乡好友郑吉(曾任石岐市工会主席、市长,中山县委副书记)的动员下,决心返中山在县城石岐定居。1957年,与归侨伍少庭等又发起创办中山县华侨中学,不久与石岐华侨中学合并,统称“中山县华侨中学”。该校得到华侨、归侨支持,很快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中学,郑伯龄出力又出钱,被选为首届校董之一。1975年,他因患胰腺癌病逝,享年75岁。

郑芷湘(1885—1977),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曾任两广(广东、广西)烟酒税务局长。因见中山公路交通不畅,故于1927年联同郑礼卿、黄昌垣、吴梅一等发起集资,筹建岐关公路,经营汽车运输。同年7月,便在广州西堤二马路设中山县岐关车路有限公司筹备办事处。同年12月,将办事处迁往澳门新马路,设股集资,每股股金5元,土地征用费折价入股,至1934年止,招股207456股,其中孙科入股1万元。在中山市收藏家的藏品中,尚存有郑芷湘署名的岐关车路公司股票,还有“预售岐关车路的乘车券”等,见证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岐关公路建设集资的历史。岐关路分东西两段,路面宽7.7—9米。东路从拱北关闸经南朗、张家边至石岐,长62.21公里,1932年竣工通车。西路经拱北、三乡、板芙至石岐,长37.77公里,1936年竣工通车。总投资达30.16万元(毫银)。上述公路主体大部分经扩宽、修直、改道仍沿用至今。郑芷湘于1977年在美国檀香山去世,享年92岁。

郑坤廉(1909—1951),女,张炎将军的夫人。1932年与张炎将军结婚,随之做抗日救国宣传工作与教育工作。 张炎被国民党杀害后,郑坤廉非常悲痛,她决心继承丈夫的遗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南方总支部常委,为港九妇女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45年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郑坤廉女士作为民革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华侨事务委员会联络处副处长、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1951年因病逝世。(文后附详细资料“中国共产党的挚友郑坤廉”)

郑卓轩(1884—1988),在香港因缘加入兴中会,在澳门草堆街孙中山创办的中西药局当搬运工,一方面做运货,一方面担任交通传讯。后被留在孙中山身边做侍卫,继而当上侍从武官,孙中山为他改名郑卓,人称“德叔”。在广西镇南关起义时,他担任了司令部副官,负责掌管粮食。1923年被委任为大本营巩固军副官长,1925年被委任为广东兵工厂管理委员会委员,1926年任财政部总务处缉私课课长,1931年任中山县公安局局长,因见中山公路交通不畅,故于1927年联同郑芷湘、郑礼卿、黄昌垣、吴梅一等发起集资,筹建岐关公路,后任岐关车路公司副经理等职,后定居澳门。1988年,他在石岐苏华赞医院逝世,享年104岁。

郑宝三( —1958),祖籍福建,定居三乡桥头村。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熏陶,郑宝三为革命奔走近20年。在孙中山广州任大元帅期间,留在后方支援。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宝三不愿为虎作伥,离开广州,隐居行医,以医糊口,还经常赠医赠药,深得乡人称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宝三与进步教师一起向乡人宣传抗日救国,并积极鼓励妻儿参加抗日活动。了解到五桂山区部队需要军医,他不顾年老体弱,翻山越岭地前往治疗伤员。1949年中山县解放后,他动员农民入会,带头参加供销社、信用社,其后还积极宣传党的土改政策。之后更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协助做好统战、侨务等工作, 1958年1月13日病逝。

郑文光(1929—2003),天文学专家、知名科幻小说作家。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他创作的《从地球到火星》成为国内第一篇科幻小说,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1988年,获中国科幻领域终身成就奖。2003年6月17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去世。

郑秀瑗(1934— ),女,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后任清华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运动生物力学,90年代扩展到研究人体科学。主要科研成果有:为研制神舟宇宙飞船设计“中国航天模拟人”、1997年获得国家体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得英国国际科学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发明博览会“金皇冠奖”。

郑瑞清(1925-----),女,1925年5月18日出生,中共党员。9岁在三乡桥头村桥头小学读书,1940年中山沦陷时参加了抗日宣传队,宣传抗日主张。白天在光后小学教书;晚上深入到农村向农村广大妇女宣传抗日,为准确打击日本鬼子,暗中帮助游击队传递情报。由于表现出色,1945年2月2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其家成了五桂山革命根据地的联络站和粮食补给点。郑瑞清除了照顾家中长者,还要想方设法筹集粮食给山里的同志。1945年的五桂山“五九事变”后,她一度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曾装成病人穿过敌人封锁线,只身到澳门寻找党组织,在中山人保家为国的斗争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桥头美食

“桥头米”乃是中山四大名米之一,一年两造。

讲到桥头村美食,不能不提曾上过《舌尖上的广东》、入选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工艺的“三乡桥头茶果”饮食习俗——取材于最普通的粘米、糯米等农作物,将粘米、糯米磨成粉、兑成糊,人们发挥聪明才智,里面加上各种馅料,外面辅以各种汤料,制成各色传统濑粉(鸡婆濑、叉烧濑等)与茶果(粉果、白水饺、叶仔、豆捞、萝卜糕、芋头糕、碱糕等),茶果材料简单,品种丰富,价廉物美。

村民将茶果饮食习俗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在农历的春节、三月三、七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制作食用不同主题的传统茶果。这里的茶果饮食习俗在中山、珠三角甚至整个广东省内知名度颇高,深受当地百姓和海内外乡亲的欢迎。

桥头乡俗

乐雅曲艺社:桥头村岚桥郑公祠里,常年设置一个“乐雅曲艺社”,不定期表演曲艺节目,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粤剧在这里得以传承与弘扬。

耍菩萨:过去的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桥头村曾有过特色活动“耍菩萨”:村民供奉三山司马猴王,该日为三山司马侯王诞,村民会用轿子请来桥头祖庙供奉的两尊神像,罗鼓开道,舞狮随队,围绕全村巡游一周,沿途炮竹声不断,途经家家户户都会出来跟随队伍,祈求新一年里一切顺顺利利。

“抢炮”与神功戏:这一天里还会举行“抢炮”活动,由村中有名望的人组织发起扎纸“花炮”,内藏炮竹、供品,供村人“抢”。“抢炮”的同时,还请神功戏演出,村中家家户户捐资请戏班来演戏,在庙前地亭搭个舞台,连续演出三五七天,并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近台没有空而挤在远处看”的景象。看戏的都来自四面八方,那时农闲,过门媳妇都回娘家看戏,还有远房的亲戚也过来看演出,可谓人潮汹涌、热闹非凡、风光鼎盛。

以本地传统文化为载体,利用节气、假日组织当地民俗活动,吸引旅客,传递当地传统文化习俗,桥头村正在打造“三乡稻田生活美学艺术节”、“三乡稻田创意市集”、“三乡稻田阅读季”等一批特色文旅节庆IP品牌;正在建设“桥头乡村生活美学博物馆”、“桥头稻田露天剧场(舞台)”、“桥头乡村研学体验中心”等一批文旅融合新场景与新载体;祠堂也可利用定期播放电影,举办电影周等电影文化艺术节;村民定期表演粤剧、木偶戏等,吸引旅客寻找儿时的记忆;表演节目单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表演,不同的景点搭配不同的活动内容,为各方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乡俗文化大餐。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的桥头村在形成发展的千年生计中,衍生出了自己独有的戏曲、美食、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此地崇文重学依旧,山水田园如昔,生态文明卓越,美丽之名远播。正所谓:

书香稻香融,

景色四季涌。

坐领此中趣,

心随活水流。

附:《中国共产党的挚友郑坤廉》

1909年生于日本,青年时回广州中山大学读书。她学习勤奋,成绩常列前茅。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消息传至广州,9月24日,她随中山大学以及广州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举行万人抗日示威大游行,向中国国民党西南政务委员会请愿,要求组织抗日救国和抗日义勇军,实行抵制日货,要求政府对日宣战。随后,她积极参与中大同学到广州附近的番禺、南海等地宣传救亡。

在中山大学毕业后,郑坤廉继续奔走于广州厦门等地从事救亡活动。1933年元旦,她与抗日爱国将军张炎在厦门结婚。张炎曾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代师长,在淞沪抗战中表现英勇,后被调到福建任第四十九师师长。1933年11月,张炎曾参加福建事变,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事变失败,郑坤廉随张炎到德、英、法、苏联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及美洲的加拿大,直到1936年5月才到香港,受同乡周楠(中共党员)影响,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春,张炎出任广东省第十一区游击指挥部司令,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南路地区(含广东的茂名、湛江、阳江地区和广西的北海、钦州等地区)特别守备区副司令,在广东茂名进行培训抗日游击队干部,开展抗日斗争,清剿盗匪。郑坤廉随丈夫参加抗日斗争,她参与组建广东南路妇女服务队,任总队长,发动茂名吴川、电白、化州、合浦等两广边区十多个市县妇女参加抗日救亡,救济难童。她与中共南路特委书记周楠、中共南路特委组织部长温焯华等共产党人联系密切,合作抗日。她支持张炎释放共产党员、南路茂名学生队副中队长周崇和、香港青年服务团成员文允武;坚决抵制国民党顽固派关于捕杀共产党人的命令;掩护在茂名工作的大批共产党人撤离城市转到其他地区从事抗日工作。她支持张炎弃官引退,于1940年夏转移到香港继续进行抗日活动。

1941年12月,郑坤廉随张炎到桂林、柳州同李济深等进行抗日活动。1944年秋,张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中将参议,回吴川开展抗日斗争,次年1月任高雷人民抗日军军长。郑坤廉也积极发动南路妇女投入抗日斗争,支持张炎的部队同中共南路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合作抗日。3月22日,张炎被蒋介石指令杀害于广西玉林。郑坤廉十分悲痛,后由进步人士陈泽、许敏公、张明冒着危险,护送她及女儿张莹、儿子张法到香港。郑坤廉到香港后,继续同共产党人合作抗日。1945年,她参加中国民主民盟,任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常委,在香港、澳门从事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坤廉同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委员连贯等共产党人联系,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担任港九妇女联合会负责人。她发动香港、九龙等地的妇女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3月28日,她在中共与中国各民主党派合作创办的《华商报》上发表了《民众是最公正的裁判人》一文,沉痛悼念张炎殉难一周年,并表示“我只有积极用我的生命……继续他奋斗,以完成他救国救民的愿望。”1947年3月22日,她又在该报的《张炎将军逝世二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了《两年了》一文,以诗词悼念张炎殉难,说:“你的遗志,将与日月同光!”

1948年,郑坤廉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她拥护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李济深的领导,坚决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争取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早日获得胜利。为此,她来往于香港、澳门等地发动民革党员和各界妇女以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解放战争。1949年9月,她当选为代表,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参加开国大典。

新中国建立后,郑坤廉继续担任民革中央委员、政务院(国务院)参事,积极从事民主党派工作与政务工作,受到好评。1951年,她积劳成疾,因病与世长辞,享年仅42岁。

作者:阮 波 郭凤屏 廖 薇

资料来源:郑家龙 郭昉凌

图片:廖薇 孙俊军

编辑:黄颖灵

同类推荐

​最特殊的胜利女神-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最特殊的胜利女神-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最特殊的胜利女神-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又名《沙摩特拉的胜利女神》、《萨莫色雷斯尼开像》(尼开,即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八王之乱的背景 曹魏时期皇室对皇族虽然有受爵,但是仅仅只有虚名,没有任何只有实质的权力,并且行为也受到了严格...

​手机电池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手机电池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手机电池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听文章:让阅读更简单 电池是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东西,手机是有电池的,可以方便大家的日常生活使用。有不少企业是做电池产品...

​韩剧《暧昧男子》-让人笑到喷饭

韩剧《暧昧男子》-让人笑到喷饭 《暧昧男子》是由崔哉玧执导,崔宇植、张基永主演的Dingo网络剧, 于2017年04月03日在韩国首播。 该剧改编自韩国正在连载中的人...

​河北滦南:春风行动招聘忙

​河北滦南:春风行动招聘忙

河北滦南:春风行动招聘忙 滦南县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张永新 摄 3月4日,河北省滦南县举办“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主题春风行动招聘会,京、津、冀...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