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非遗-威县乱弹
邢台非遗-威县乱弹
国家级非遗:威县乱弹
省级非遗:临西乱弹、巨鹿乱弹、
平乡乱弹
威县乱弹是河北省的重要地方戏曲,是河北“四大剧种”(昆、高、丝、乱)之一,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威县、清河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乱弹唱腔浑厚、粗犷,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特点是男女腔均为本字咬音,假嗓拖腔。乱弹的锣鼓经丰富,保留了南曲以檀板司节奏的习惯,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火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风格。 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做、念、打。音乐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形成独特而微妙的旋律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
1956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北,各地准备地方戏曲节目给总理汇报演出,威县乱弹剧团精心准备了一场乱弹大戏,遗憾的是,因节目太长未被选中。周总理接见了乱弹老艺人代表,听了当地领导的汇报后指示:“一定要把乱弹这个剧种保留下来。”从那时起,威县乱弹人一直在努力。
乱弹虽然是古老的剧种,传统节目非常可观,但艺人们并不固步自封,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现实生活。1963年,排演了现代戏《紧握手中枪》《八一风暴》《红湖赤卫队》等剧目。1966年5月,在天津举办河北省中小型现代戏汇报演出,威县乱弹剧团演出的《姑嫂打靶》颇受称道。
1980年,威县乱弹剧团编排的大型古装戏《王怀女》,由河北电视台录制,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多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