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怡专栏|王心怡:血液里的传承
心怡专栏|王心怡:血液里的传承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作者对中国汉字、中国文化的热爱洋溢在字里行间,浓郁的语文气息、文化气息沛然而来!也能看出作者的的一颗语文心,以及鲜明的大语文观!(吴福木)
血脉里的传承
王心怡
(东阿县第一中学高三十一学生)
一横一竖皆关情,一撇一捺藏乾坤。燧人取火免鲜食,仓颉造字始有文,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中国汉字是刻在骨子里的血脉传承,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快捷便利的现代社会,人们以文字为介,从厚重如竹筒到轻巧如纸张;从飘逸如毛笔到刚劲如钢笔;从象形文字、甲骨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汉字——一个神奇的东西,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我们文化的演变过程,点滴记录积累着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都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最早站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舞台上,我们一代又一代,从未间断。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骨子里镌刻着深深的文化羁绊,我们带着坚毅的民族自信行进。五千年来,不外乎是唐诗宋词的风花雪月,种豆南山的飘逸淡然,气吞万里如虎的金戈铁马。笔笔落慢中华文化,字字挥出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张扬。汉字的形,代表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山河万里。长河落日,字字山河,古往今来的人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构成了汉字,给我们留下了文化宝藏,带来了我们民族的自信,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的根。
汉字的音,是传颂千年的无韵绝唱,高低起伏,平仄有声。各地流传下来的风俗民谣,或委婉缠绵,或豪情万千,或慷慨激昂......
汉字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形与声,更在于它对我们历史行进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我们文化的传承作用。
如今汉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而我们自己却在悄无声息淡忘。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产品的发展,人们书写汉字的能力正在下降,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情况下,人们以笔写字来强化对汉字书写的记忆,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阿城曾说:“然而中国的戏里打单皮的若错了节奏,台上的武生甚至会跌死。”文字其实也有如此的险境的。便利式的语言今儿一出,明天一出,使大多数的人不愿去研究晦涩难懂的文字与富含历史气息的典故。从汉字叔叔一直工作到了汉字爷爷的理查德希尔斯。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们难道不惭愧吗?
当今时代,文字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文字,它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同时,同样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而作为即将成为中流砥柱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支撑起传承文化发扬文字的使命吗?
我们要不仅要高举火炬,踏遍山河万里,行过千年岁月,更要以我们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挽救汉字,传承我们血脉里的民族符号,勾写出我们民族的张扬。
吴福木,中共党员,高级教师。1986年参加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评论家协会理事,东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著作四部。诗文发表在《学习强国》《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四川散文》《山东商报》《华西都市报》《聊城晚报》《聊城文艺》《德阳日报》《诗词月刊》《鲁西诗人》《山石榴》等。擅长心理疏导,钟情作文指导,激励学生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