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勃律一个弹丸小国,唐玄宗为何因它空耗巨大国力?它是大唐死穴
小勃律一个弹丸小国,唐玄宗为何因它空耗巨大国力?它是大唐死穴
《长安十二时辰》让我们知道了一个神秘的国度“小勃律”。
为了给小勃律修建使馆,熊火邦强拆香料坊,闻无忌怒闯工部遭杀害,张小敬为战友复仇杀了顶头上司,结果被投入死牢。剧中的女一号檀棋,她也是个小勃律人。
历史上,唐玄宗在位期间曾经六征小勃律,但其中三次都半途而废了。原因就是将士们要翻越昆仑雪山,承受高原缺氧的生理极限,唐军的三次失败都是输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小勃律国究竟在哪里?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唐玄宗究竟为何对它心心念念呢?
☞小勃律的今生往事
在青藏高原的西部有一个叫克什米尔的地方,这地方如今分别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控制。勃律国就在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印度河流域上游一带。
此地紧邻吐蕃,离拉萨两千多里,离长安足足九千里。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吐蕃入侵勃律国,勃律王遣使入唐,请求唐朝出兵救援。
当时大唐的基本国策就是战略收缩,正计划撤销安西都护府,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答应勃律国的请求。
就这样,国力弱小的勃律国在吐蕃的打击分裂了,一部分人臣服于吐蕃,另一部分人则向西北方向迁徙,来到今天的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地区定居。留在原址的被称为“大勃律”,迁徙的那一支叫“小勃律”。
由于大勃律更靠近吐蕃,它被迫当了吐蕃的小弟。当然,其国内依然存在一批“亲唐派”,因此大勃律一边臣服于吐蕃,一边又接受唐朝的册封,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小勃律紧邻西域,因此它与大唐的关系更亲近,但其国内也存在一批“亲蕃派”。
总之,无论是大勃律还是小勃律,他们都是在唐蕃两大势力之间求生的弹丸小国、弱国,全国人口加起来也就万把人。
☞在唐蕃之间摇摆的小勃律
开元初年,小勃律王“没谨忙”亲临长安朝贡,对唐玄宗执以父礼,并得到了唐朝的正式册封。
开元十年(722年),吐蕃入侵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派副使张思礼率军增援,并重创吐蕃。战后,没谨忙派使臣到长安向唐玄宗致谢。
此后十多年,吐蕃一直不敢觊觎小勃律,大唐与小勃律一直维持着亲密的关系。开元十八年,没谨忙去世,唐玄宗册封其子“泥难”为小勃律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不顾大唐警告再次入侵小勃律,并迫使泥难投降。
这件事导致唐蕃和平局面的破裂,双方又进入一轮高频率的军事冲突期。期间,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等几任节度使,曾经数次试图挺进小勃律,但都失败了。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吐蕃嫁公主与小勃律和亲,试图彻底改变小勃律亲唐的局面。
开元二十九年,泥难病逝,其兄“麻兮来”即位。但不久麻兮来去世,“亲蕃派”苏失利之成了继任国王,从此小勃律彻底倒向了吐蕃。
“(苏失利之)为吐蕃所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
小勃律的背唐起到示范效应,自葱岭以西二十余国都倒向了吐蕃,中断了与大唐的臣属关系。
面对这种局面,唐玄宗与天宝六年(747年)发动了针对小勃律的远征计划,这次战争让一位将领威震西域,他就是高仙芝。
☞唐朝的三征小勃律
在介绍天宝六年的这次战争之前,我们要先“回播”开元十年,张思礼增援小勃律,打败吐蕃的战争。
▍开元十年,张思礼救援小勃律
吐蕃一直试图利用高原优势突破唐军的河西走廊防线,实现控制西域,称霸中亚,并进而威胁大唐帝国。
但基于实力上的差距,他们始终无法突破河西走廊防线,并在九曲地区一次又一次遭遇军事打击。
于是吐蕃被迫改变策略,转而将战略目标转向西边,试图从葱岭征服西域,而挡在吐蕃人这条战略主线前面的就是小勃律。
开元十年,吐蕃出兵攻占了小勃律九城之地,并包围了都城孽多(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
小勃律王没谨忙向大唐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援:“勃律,唐西门。失之,西方诸国皆墯吐蕃,都护图之。”
张孝嵩不敢怠慢,他立刻派副使张思礼率4000人马前往增援。唐军翻过帕米尔高原,与小勃律里应外合夹击蕃军,一举斩敌数万,帮小勃律收复了失地。
这是唐朝第一次跨过昆仑山作战,虽然人数不多,但吐蕃人显然对此准备不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战后,唐军在小勃律设置了绥远军,吓得吐蕃人十几年没敢打这里的注意。
▍天宝六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
随着吐蕃人对小勃律的不断渗透,以及苏失利之的上台,唐朝彻底失去了对小勃律的控制。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天宝六载三月,唐玄宗命令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率一万大军远征小勃律。
这次远征相较于上一次有三大不利条件,一是军队数量较多,行军速度慢;二是小勃律成了敌人,缺少内应;三是正值雪水融化季节,河水暴涨不利于行军。
唐军用了一个月走完前半程2400里路,又用了两个月才走完最后800里,行军效率只有前半程的六分之一,可见翻越昆仑雪山有多艰辛,也难怪盖嘉运等人的数次行动半途而废。
为了克服困难,高仙芝绞尽脑汁,比如他选择凌晨出发,此时低温最低,雪水融化基本停止,避开了河水暴涨期。再比如,他又通过祭祀、望梅止渴等手段“欺骗”士兵咬牙前进。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坚持不住了,比如监军边令诚,刚接近主战场连云堡就再也不肯前行一步。高仙芝只好留下三千老弱看护边小爷,自己率领余部继续前进。
唐军对连云堡发动进攻的时间选择了一个清晨,吐蕃人记吃不记打,再次被打了猝手不及,两员猛将李嗣业和田珍率领陌刀队打头阵,只用了一上午时间就攻克了连云堡。
稍作休整,高仙芝又率部翻过冰层覆盖的坦驹岭,越过娑夷河藤桥,抢在吐蕃增援之前攻克小勃律都城,并俘虏了苏失利之和吐蕃公主。
战后,苏失利之和吐蕃公主被带到长安。唐玄宗对他们相当宽容,没有杀害他们,而是给苏失利之一个“左威卫将军”的称号,养起来了。
征服小勃律后,唐玄宗设立“归仁军”,招募千人镇守此地。
▍天宝十二年,封常清远征大勃律
为了彻底封死吐蕃人西进的通道,天宝十二年,高仙芝的继任者封常清率军征讨大勃律。唐军在菩萨劳城 (今哈伯罗河谷) ,大破大勃律,受降而还。
至此,唐玄宗的战略目标完全达成。遗憾的是,此时大唐帝国内部已经危机重重,两年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征讨大小勃律的成果最终还是被拱手相让了。
☞小勃律为何会成为香饽饽
您可能会问,小勃律距离长安近万里,又是个弹丸小国,对大唐帝国没有丝毫威胁,为何唐玄宗非要盯住他们不放呢?这难道不是好大喜功的表现吗?
这一点我们还真不能以粗暴的“好大喜功”来评价唐玄宗,而是要从大唐帝国的地缘政治安全角度来客观评价。
中国是农耕民族,几千年来中原文明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北方的草原民族,大唐时期又增加了西边的大食帝国,以及吐蕃王朝的威胁。
在整个防御体系中,有两个点非常重要,一个是河西走廊,这是守护关中平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另一个是西域(新疆),它是切断吐蕃与中亚势力、北方草原民族联系的战略枢纽。
吐蕃人一直试图入侵关中,限于自身实力,它唯有与中亚势力或者北面的突厥联合。为此,他们必须拿下西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吐蕃只有两条路可选:
▍吐蕃人的路径之一:向北越过昆仑山
这条路最近,也最直接。但唐军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都护府在昆仑山各条通道设置了军镇,掐死了他们翻过昆仑山到底西域的路径。
好走的路只有一条,即河西走廊。可是这地方对唐军来说是命根子,朝廷在那里沿途修筑了大量的长城、堡垒、烽燧,以及军镇,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合计兵力15万,可谓天罗地网。
事实上,这里也确实是唐蕃战争的主战场,但吐蕃人很少占到便宜,一不小心反而被唐军纵深数千里,有几次连老巢都差点丢了。
这条路对一个只有二三百人口的吐蕃政权来说,几乎就是死路一条。于是,小勃律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吐蕃人的路径之二:向西越过葱岭
小勃律只是一个夹在两座山峰之间的“洼地小国”,但他们所处的位置太重要了,他们的脚下正是吐蕃从西边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
吐蕃人从这里进攻西域虽说不是捷径,但总比无路可走要强。况且葱岭一带都是一些实力不强的小国,吐蕃完全有能力征服他们。只要控制了帕米高原,西域就唾手可得。
对大唐来说,一旦丢了西域,将面临着吐蕃、回鹘、大食、突厥、契丹,以及中亚诸国从西面和北面的全面进攻。
这就是没谨忙一句“勃律,唐西门”,就吓得张孝嵩赶紧增援的原因,也是唐玄宗心心念念也要保住小勃律的原因,这个点是大唐帝国的死穴之一!
读古喻今,小勃律的身上是不是也照见了如今天下大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