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大帝》预告-将星陨落 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说
《冉闵大帝》预告-将星陨落 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说
也许是悦绾老谋深算,故意隐蔽到僵持阶段才投入战场;也许是鲜卑军路途遥远,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碰巧赶上了战役的关键时刻。无论如何,三万鲜卑重骑的突然参战,彻底改变了胜负的天平。喜出望外的石祗立刻率全军出城夹击。遭到三面围攻的魏军渐渐支撑不住,太子冉胤手下的一千多胡人卫队又阵前倒戈,魏军终于崩盘大败。不但十万精锐死伤殆尽,太子冉胤被俘死难,随军出征的中书监卢谌、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大将军胡睦、侍中李琳等文武高官也多数战死。冉闵带着十多名亲信骑士杀出重围,逃回邺城。
襄国之败,魏国的军事力量和行政官吏的精华为之一空,石祗紧跟着又派大将刘显率领七万大军追击,距离邺城只有二十三里。国内更是流言四起,传说冉闵已经死在襄国战场,很多州郡都或叛或降。新生的冉魏顿时走到了亡国的悬崖边。
但冉闵毕竟没有死。
只要他活着,就可能继续上演逆转的奇迹,再一次让世人瞠目结舌。
冉闵回到邺城后,立即在公众场合现身,以打消谣言、安定人心,然后全面动员留守将士和民间丁壮,火速回军进攻刘显。受伤的猛兽,会爆发出更加暴烈的斗志,这就是兵法所谓的“哀兵必胜”了。冉闵凌厉的回马枪完全出乎刘显的意料,七万胡军完全没了襄国之战后的神气,被打得丢盔弃甲。冉闵一直追到百里外的阳平(今河北大名县),斩首三万多级,把刘显逼到了绝路。
这场惨败简直是晴天霹雳、六月飞雪,让刘显曾经发烧的脑袋清醒了:襄国会战的胜利实在只是侥幸,硬碰硬根本没有半点胜算,这仗还怎么打下去啊!
痛定思痛,本想着受降的刘显反过来投降了冉闵,回到襄国就杀了石祗和死硬派的太宰赵鹿等十余显贵,并把石祗的头颅送到邺城。世事变幻,真如白云苍狗。一个月前,石祗还在襄国得意地笑;如今却已身首异处,脑袋挂在邺城街头示众。据守冀州城的石琨闻讯弃城南逃,好不容易逃到东晋的地盘投降,结果自投罗网,被当众斩杀于建康街头。
至此,石氏一族宣告覆灭,被彻底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可笑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刘显,随后又叛魏自立为帝。公元352年正月,冉闵率领八千骑兵攻克襄国,斩杀刘显,完全消灭了羯赵的残余势力。同月,姚弋仲病死,姚襄迫于魏军压力,率领六万户羌胡属民离开魏境,向关中老家逃去。
历时三年的胡汉血战,看来终于尘埃落定,吞灭群胡的冉闵昂然登上了时代的巅峰。但盛景之下,早已危机四伏:南方的东晋不满冉闵称帝的“僭越”之举,拒不援救,反作渔翁得利之想;北方的慕容鲜卑养精蓄锐、虎视眈眈,随时会有“黄雀在后”之举;内部也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乞活军领袖李农等势力宛如国中之国,让称帝的冉闵日益无法容忍。
当时的北方名士辛谧看出了魏国的内忧外患,写信给冉闵:“谧闻物极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君王功已成矣,而久处之,非所以顾万全远危亡之祸也!”,劝他借着大胜的时机归顺东晋,方可保住胜利果实。
血战连年,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何况是臣服于窝囊的司马家!
冉闵当然不会干,否则他也不是霸气冲霄的冉闵了。他有自己的对策,对内诛杀了齐王李农、巴氐酋长王泰等异己势力,对外派常炜出使前燕,试图缓和与慕容鲜卑的关系。但慕容氏显然很不友好,直接挖苦道:“冉闵是石氏的养孙,负恩篡逆,凭什么僭称皇帝?”常炜针锋相对:“魏武帝(曹操)还是宦官的养孙呢,还不是一样干成了大事,出身有什么关系!从前暴胡酷乱,苍生屠脍,寡君奋剑而诛除之,拯救了黎民苍生,可谓功高盖天,当皇帝有何不可?”
常炜的回应体现了大部分北方汉人的心声:无论是抛弃百姓、渡江南逃的司马氏,还是非我族类、趁火打劫的慕容氏,都远远不如冉闵有资格称帝。只不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很多时候不如“枪杆子里出政权”来得实在。冉魏和前燕的高下,乃至整个北中国的前途,还是要靠刀剑来说话。
公元352年四月初五,前燕终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决战。燕国头号名将慕容恪率骑兵十万,从幽州汹涌南下,屯兵于两国边境的中山(今河北定州)。
冉闵和慕容恪可谓老熟人了。当年石虎以三十万大军功燕,诸将皆被慕容恪击败,只有冉闵部队拒敌力战、不败而还,两人算是打了个平手。一晃十五年过去了,两大名将的再次对决,又将鹿死谁手呢?
魏国文武多不看好战局,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劝谏道:“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这是大实话,经过多年血战,魏军精锐死伤殆尽,冉闵只能凑出来一万老兵应战,而且基本上都是步兵,如何对付得了十万鲜卑铁骑!
也许是冉闵创造了太多战争传奇,连自己也习惯了逆转的奇迹。他一如既往地豪气干云:“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儁;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痛哭道:“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随即自杀。但实事求是地讲,面对大军逼境的燕军,冉闵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打速决战,北上迎击,拒敌于境外;二是打持久战,纵敌入犯,徐图抵抗。第二个法子看似理性,但魏国久经战乱、饥荒遍地,根本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时间是站在燕军一边的。所以,冉闵只能寄希望于一战破敌,其实这也是他起兵以来,一直不得不面对的宿命处境。
就在这般悲壮而惨淡的气氛中,冉闵率领一万老兵,踏上了最后的征途。
四月上旬,冉闵军抵达中山附近的安喜,与慕容恪形成对峙。
这一带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有利于鲜卑骑兵冲击,看来应该是慕容恪事先选好的战场。燕军可谓占尽优势,天时(燕军养精蓄锐,魏军师老兵疲)、地利(平原旷野)、人和(十个打一个)无不如此。所以,自信的慕容恪立即挥军发动了冲锋。出乎他意料的是,冉闵的步兵大阵不动如山,任凭敌骑如何冲击都整然有序,远来就报以强弓硬弩,近了就长枪大戟伺候,根本无懈可击。燕军的冲锋以惨败告终。
十五年前这样,现在还这样?慕容恪恼羞成怒,严令部下继续冲击,但都无果而终。当然,在名将慕容恪的统率下,燕军也没有出现崩溃的局面,何况魏军的步兵也无法追歼败散的骑兵。两军形成了“一个攻不破、一个追不上”的僵局。
慕容恪没能得手,燕国君主慕容儁坐不住了,亲率大军增援中山。如此一来,燕军就有
二十多万人马,而且慕容儁很可能包抄安喜。冉闵意识到了战局的严峻性,燕军不可能像之前的诸胡那样可以一败击溃,于是当机立断改变作战计划,向魏军据守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南撤。
慕容恪率大军尾追,希望在运动中歼敌,一路上发动了十次袭击,都被冉闵打败。燕军本来就畏惧冉闵的威名,如今占尽优势还是屡战屡败,士气大为沮丧。慕容恪不得不巡阵打气,对将士们鼓动道:“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才得以驱使部众继续追击。
一夫敌耳?
那就让你看看,我冉闵是一夫敌还是万人敌!
四月中旬,冉闵退至常山以北的廉台(今河北无极县)时军粮耗竭,还是摆脱不了阴魂不散的慕容恪。他见这一带不但河流蜿蜒,而且树林繁茂,相对适合步兵作战,就再改计划,决定就地与燕军决战。冉闵指挥部队向树林迅速转移,希望把燕军骑兵引入不利驰骋的林区,聚而歼之。不料,慕容恪的参军高开识破了他的计谋:“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建议慕容恪派遣轻骑兵进行拦截,把魏军重新引诱到平原地带。
高开所言极是,可谓慕容恪胜利的头号功臣。他出身于大士族渤海高氏。话说永嘉之乱,他老爸高瞻率族人迁居辽东。慕容廆攻占辽东后,数次力邀高瞻出仕相助,都被心怀“华夷之别”的高瞻拒绝。恼羞成怒的慕容廆以灭门相逼,高瞻忧心而死,他的堂弟高庆、儿子高开才被迫出仕燕国。有意思的是,高庆的直系后裔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欢。
不出高开所料,在轻骑兵的骚扰和挑衅下,魏军没能进入林区,只好返回平原作战。
话说回来,打了这么多仗,冉闵也根本不怕平原对攻。他率领精锐追击燕军骑兵,骑下朱龙千里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长钩戟,左右开弓,所向披靡,一人就斩杀鲜卑骑兵三百余级,简直就是项羽再世!击溃当面之敌后,他望见了燕军阵中的七彩大幢,知道必是主帅慕容恪所在,于是率领将士们直冲而去,意图擒贼先擒王。
“杀慕容恪啊!杀慕容恪!”
冉闵狂啸着冲向燕军的中军阵,却赫然看到从未见过的诡异景象:数千鲜卑骑兵聚集在一起,如同步兵一般结成巨大的方阵,以排山倒海之势迎面冲来。原来慕容恪预料冉闵会决死一搏,直冲自己而来,所以把精锐都集结在了中军,还把骑兵的战马用铁链锁在一起,形成巨大厚实的肉长城,以防冉闵恐怖的冲锋穿透战阵。不仅如此,慕容恪又在左右两翼布置众多骑兵,一旦魏军冲入中军阵,两翼骑兵就全力合围,三面夹攻。
被锁在一起的鲜卑中军骑兵有死无退,就是死了也发挥余热,挡在魏军面前成为路障。魏军纵然英勇无敌,也绝难穿透了。两翼骑兵的迅速合围,又把冲入中军的魏军骑士和后续步兵割裂开来,分而敌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冉闵和他的老兵们还是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给鲜卑军造成重大杀伤,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高开都重伤而死。然而大势已去,鲜卑军在数量和战术上都占尽优势,陷入重围的几千魏军力战不敌,终于全军覆没。慕容恪终于用这项发明,证明了他的名将风采。直到数百年后,同样来自东北的女真金国,还在沿用“连环铁浮图+两翼拐子马”的战术阵型。
身处绝境的冉闵,也用最后的冲锋证明了自己的名将神威。在数万鲜卑铁骑的重重包围中,他竟然独自一人突围了!可惜奔出二十多里后,鏖战太久的朱龙马突然倒地而死,冉闵终于被追兵所获。
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曾评价道,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羽。其实岂止如此,无论勇猛绝伦的战力,以少摧众的战绩,刚愎暴烈的性情,争议巨大的评价,甚至人生最后时刻一人一马的悲壮图景,都无不神似!
四月二十日,冉闵被押送到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市附近)。慕容儁得意洋洋地奚落他:“你不过是奴仆庸才,还敢妄自称帝?”他自以为得计,可能还幻想冉闵像白门楼上的吕布一样服输求饶呢。冉闵的回答却是这样的:“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中土英雄,如何不可称帝!”
掷地有声的怒斥,让慕容儁闹了个脸红脖子粗。他恼羞成怒,又畏惧万分,赶紧把冉闵运到千里之外的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杀害于遏陉山下。做贼心虚的慕容儁本想淡化处理冉闵之死,但老天有眼。正史明载“遏陉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异常的天象令慕容儁惶恐不已,派遣使者祭祀冉闵,并上谥号曰“武悼天王”。祭奠之日,一直干旱的天空奇迹般飘落大雪,如泪如泣,缓缓覆盖了北国的苍茫大地。
在五胡乱华的漫漫长夜里,黯淡的天幕之上,偶尔出现皎洁明月,如刘裕;或有灼灼群星,如刘琨、祖狄、桓温;也有一瞬间的闪电,比如冉闵。他们都给苦寂的华夏带来过光亮和希望。
冉闵无疑是最为炽烈的一道闪电,光亮耀目,惊心动魄,然后又瞬息湮灭。历史的巨轮,在碾压过无数尸骨血泊之后,终将奔向希望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