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为信,商鞅上岗,出任秦国左庶长,变法势在必行
徙木为信,商鞅上岗,出任秦国左庶长,变法势在必行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剩下的七个诸侯国家,都是经过打拼生存下来的,实力不相上下。俗话说得好,只有威慑力量的相对平衡才会有和平可言。而对于这几个国家,谁都没有绝对实力首先出手挑战别国,怕的是万一有个失误,就会给自己造成灭顶之灾。因此,这个来之不易的休战期,对于各国来说,就是发展经济军事的黄金时期。 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国都城南门的一个集贸市场人来人往。只见一片开阔地围满了一群人,仔细一瞧,老百姓对着一根木头指指点点,这时候一个穿着体面的人指着木头发话了:“无论是谁,只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我就赏他十两黄金。”
这话发得可够豪气的,可在一旁看热闹的人却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领这十两黄金。
大家都嚷嚷着:“木头又不是铁疙瘩搬不动,干吗要赏十两黄金,这不明摆着赔钱吗?”
还有人附和着:“不会是忽悠我们吧!”
等了两个时辰,眼看天就要黑了,可还是没人响应,于是穿着体面的人又提高了奖赏的力度,这一次可是五十两黄金。
大家还在犹豫着,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义无反顾地扛着木头朝北门去了。
体面人暗自激动,大喊:“五十两黄金,一个子儿也不会少!”说完立马如数奉上黄金。
“左庶长可真是言出必行啊!”事后老百姓都这么赞赏着,原来那个体面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原来还有个名字叫公孙鞅,是魏国的贵族,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研究一些政策法规之类的理论,同时还给魏国的宰相公叔痤当侍从,也就是中庶子。
公叔痤不愧是相国,非常认可他的才学,在过世的时候就叮嘱魏惠王,让他提拔商鞅做宰相辅佐魏国。可是魏惠王以为老相国这是临死前说的糊话,也就没放在心上,导致商鞅这个人才与魏惠王擦肩而过。
之后,听闻秦国那边正在招贤纳士,商鞅也有了想法,于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魏国这伤心之地,投奔到了秦孝公的门下,并且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之下开始了他的变法。等到规章制度都制定出来之后,商鞅又担心百姓们不理解而产生矛盾,所以才导演了徙木为信这么一出戏。
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奴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正在驱除奴隶制登上历史舞台,颁布一些新的规章制度也是大势所趋。各个诸侯国都想增强自身实力而一统世界,唯我独尊,于是争先恐后地进行改革。
战国七雄中,魏国是最早进行变革的国家,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就任命李悝为变法的负责人;楚国也不甘示弱,楚昭王起用的则是因在魏国待不下去而来投奔楚国的吴起;在赵国,也有牛畜、徐越和荀欣等人天天吵着要变法;韩国的改革则是由申不害主持的。
原先还在魏国的时候,商鞅就跟政治改革家李悝系统全面学习了法制法规,现在带着《法经》就来秦国施展才华了。
变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摆在眼前的就有一摊子难事。王公贵族们个个反对变革,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他们害怕的是改掉自己的既得利益。
变法还没开始,商鞅就吃了大大的闭门羹。秦国大臣甘龙威胁地说:“想要不费劲地成功,那就要顺着老祖宗的意愿,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也都能相安无事。”
商鞅早就预料到了这层意思,他顺势反驳说:“夏商周三朝天子,每个都有自己的治国典章,智者看重典章,蠢人轻视法规,忠臣接受新制度,奸佞尊崇旧规章。
大臣杜挚满是敌意,嚷嚷说:“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是不能变的,还是祖宗的话放心。”商鞅针锋相对,毫不留情地反击说:“做事的目的是为了利民强国,方法有千万种,单仿效无创新根本不是办法。”
秦孝公欣赏的就是商鞅这种胆识,他很快就升官了,被破格提拔成了左庶长。这左庶长乃职爵一体的职务,相当于非王族大臣里面的最高行政长官。
接下来的秦国将会产生一系列动作,变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