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四百年传承历程
汉剧四百年传承历程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 明朝万历43年
(1615年)
文人袁中道在他的日记中提到,在沙市接受诸王孙的宴请,其间观看了“楚调”《金钗记》的演出
■ 清康熙初年
以“楚调”为名的早期汉剧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长江、汉江流域。之后流播大江南北,又称之为“楚曲”“汉调”
■ 清乾隆中后期
早期汉剧先后传播到我国南方、北方、东南、西南的广大地区,对京剧、湘剧、粤剧、广东汉剧、闽西汉剧、滇剧等几十个剧种的创生和艺术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在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之外,建构了新的声腔系统——皮黄腔系
■ 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
汉剧风行一时,科班迭起,产生了数不清的名伶和票友,也成为百姓最主要的庆典、民俗和娱乐方式,“当时,汉口最为普遍的待客之道就是‘逛园子’听戏”
民国时期,汉剧前身“楚调”“楚曲”“汉调”定名为汉剧。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剧目很多“是从汉剧里搬过来的”,如《击鼓骂曹》《乌盆记》《卖马》《碰碑》《琼林宴》等。京剧早期演员如米应先、余三胜、李六、王洪贵、谭志道等皆出自“汉班”
■ 2006年
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9年
汉剧大师陈伯华百年诞辰之际,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举办。湖北、广东、福建、湖南、陕西五省汉剧院团“回娘家”,达成共识——齐心协力保护与传承中国汉剧艺术
■ 2020年
五省汉剧院团共推武汉牵头申报“世遗”
制图 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