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可知蜻蜓飞行本领有多强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可知蜻蜓飞行本领有多强
笔者和朋友去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收获颇多。此文就谈谈耳熟能详的蜻蜓。
先介绍一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就是南宋诗人范成大。一般人看来,这位诗人的名气实在谈不上有多大,但是在实际上,在南宋的文学史上,这个诗人是很有名号的。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最出色的诗作就是这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农村生活内容。
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生活内容的,而且是其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田园风光,也暗喻了当时江南之地的季节。“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一树树的梅子变得金黄,要成熟了,杏子个头也越长越大了,说明江南已经是到了初夏季节,即将迎来梅雨时节。
在这个季节,江南之地的农村,荞麦花一片雪白,已经成为当地一景,而且满地的油菜花稀稀落落的,也说明油菜花凋落的时间已经到了,进一步以植物形态表明时令季节。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也和农事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夏天来了,白天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上午的时候,太阳一点点升起,篱笆的影子也越来越短,天气越来越热,中午的时候外面就极少有人了。有的只是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阳光照耀下,蜻蜓成群飞跃,时而闪现,时而消失。有的是鲜蓝色,像金属一样闪闪发光;有的是青黄色,灿烂夺目。可花几小时观赏蜻蜓在空中翩翩飞舞。它们把林中空地变为小型舞场。
豆娘和蜻蜓有许多区别
请留意,有些长得像蜻蜓的,你稍微留意,也许它是豆娘呢。豆娘和蜻蜓有许多区别,比如说,蜻蜓飞得很快,形状比豆娘大;豆娘体形纤细,飞行力较弱。两者的分别在于展翅的方式,蜻蜓静止的时候,两对翅膀通常平展。豆娘休息的时候,把翅膀合在一起,直立背上。
一长辈介绍其小时经历,70年代小学1-3年级在海岛上住过数年,海岛上四处是山,各种树木和杂草极为茂密,蚊子很多,蜻蜓也非常多。抓蜻蜓,那时是小孩的一项乐趣。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预备一根编筐用的那种类似柳条的东西,前面弯折成半圆形,然后到处去找蜘蛛网,把这个半圆处都沾上蜘蛛网,要有一定的厚度,这样可以一挥就可粘住飞行中的蜻蜓了。第二种比较暴力了,就是折下一个柳条,去掉树叶,只留原来长着叶的小支,就用这样的柳条使劲抽,在蜻蜓群中使劲挥舞,这是硬打了,这没法活捉蜻蜓了,完全把蜻蜓打死了。第三种是先想法活捉一个母的蜻蜓(是那种大绿豆),然后用一细绳把这个活着的大蜻蜓的腿捆上,绑在一根小棍上,然后拿着小棍挥舞,这个大蜻蜓就在飞着,就能吸引公的大蜻蜓来交配,于是就活捉它了。
当然,笔者不提倡出于消遣目的去捕捉蜻蜓。蜻蜓对人类基本上是无害的,有些喜欢以蚊子和蝇类等食,我们应把它们列为益虫,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
蜻蜓目的昆虫具有很多古老昆虫的形态特征。但化石蜻蜓的证据表明,史前蜻蜓的体型很大,翅展可达75cm。可试想,这些巨型蜻蜓如果在夏季的天空中飞来飞去,是不是很惊人?现代蜻蜓体型和翅展小多了,尽管人们认为它们在昆虫纲中仍然属中大型昆虫。
蜻蜓的飞行本领如此强,因为构造独特的翅膀
西班牙人给蜻蜓起了个“直升机”的绰号。但说真的,这样的类比其实贬低了蜻蜓的飞行能力。它们在空中表演特技飞行,动作那么灵活,一时令人眼花缭乱。有几种蜻蜓能‘一飞冲天’,飞行速度每小时55公里。它们既能在空中盘旋,又能在一刹那间快速转向,不论前后左右。根据科学家的计算,蜻蜓每次在空中急转,身体必须抵受达2.5G的重力。
有些蜻蜓可以在空中飘行30秒,而在这30秒中大致上仍能维持原本的飞行高度。蜻蜓是怎么做到的呢?秘诀就在那对流线型的翅膀,飞机工程师也设计不出这么符合空气动力原理的机翼!
蜻蜓有两对柔韧的膜状翅膀。翅膀虽然显得纤弱,每秒钟却可以拍打多达40下,连碰撞也抵挡得住,而且损伤甚微。蜻蜓的翅膀非常薄,翅膀的表面有皱褶,呈波纹状,由于有皱褶结构,翅膀不会扭曲。科学家发现,翅膀上的皱褶让蜻蜓飘行时有更大的升力。《新科学家》周刊解释个中原因:“空气在皱褶与皱褶之间的空隙中流动,形成了阻力很低的小漩涡,使翅膀表面产生气流,从而增加翅膀的升力。”
生物学家罗宾·伍藤形容蜻蜓的翅膀是“设计精致、手工纤巧的杰作”。他说:“我们越熟悉昆虫翅膀的功能,就越发看出翅膀的设计多么精美。……从技术角度来看,几乎没有飞行机械能媲美昆虫的翅膀。”难怪航空工程师现正深入研究蜻蜓的飞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