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清廉故事-公私分明的大将 粟裕之“公私分明”
古今清廉故事-公私分明的大将 粟裕之“公私分明”
引言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公私分明的大将 粟裕》之“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
粟裕在公私问题上,是一点也不含糊的,分得一清二楚。1955年以前,过的是供给制生活,他吃的伙食费可以拿到公家报销。他怕超支了,多报销,占公家便宜,一再关照我们,报销前一定要让审查一下。否则,不能拿去报销。即使超支一点,也不准拿到公家报销。他从未用公款请过一次客,送过一次礼。要请,自己掏腰包。志愿军回国,有的领导到了北京,为了迎接他们胜利归国,在西单鸿宾楼请了他们的客,就是一例。他是一个慷慨大方、富于无产阶级感情的人。凡是到过他家的人都知道,遇上吃饭的时候,他都要把客人留住吃饭。这样客人只好不走了,和他一块吃饭后才离去。他下去视察工作,住招待所,都要督促我们替他交粮票和伙食费。他离开住所时怕我们忘记交粮票和伙食费,还要问一问交了没有。他的夫人楚青同志在全国合作总社工作时,离家比较远,上下班很不方便,从不叫驾驶员用他的车送她上下班。楚青同志自己也比较自觉,上下班都是乘坐公共汽车。
粟裕大将是当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戎马一生,打了许多大仗、恶仗、硬仗、胜仗,战功赫赫。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向党伸手要这要那,不贪图安逸享受。相反,一直是处处、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他不为名,不为利,一生为革命,一切为革命。想到的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私者,活着时无私,离开人间时还是无私,不愿去占八宝山一席之地,而是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了战斗过的祖国大地上,和同他一起战斗过牺牲的烈士们在一起。这是何等高尚的品质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太原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