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生态养殖成效好
实践出真知-生态养殖成效好
凌晨三四点,天还未亮,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而位于浦城县水北街镇洙溪村的林下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内却早已开始忙碌,捉蛙、打包、装车......一派繁忙的景象。“因为石蛙只在夜间活动,白天全都躲藏在水下,所以我们只能在夜间抓紧时间装车出货,今早就有550斤石蛙运往江西南昌。”浦城县科特派示范基地——鑫鑫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冬凤介绍道。
浦城县鑫鑫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由陈冬凤于2014年注册成立,注册资金为700万元整,合作社成员51人,是目前南平市最大的石蛙养殖基地。
陈冬凤是浦城县水北街镇洙溪村人,原在上海经商。2010年她了解了石蛙这个产业,想到自己的家乡虽然经济落后,但是生态环境好,具有养殖石蛙的天然条件,于是2010年她果断投资石蛙养殖,在家乡建设养殖基地。
开始的她对这个产业信心满满,从忠信镇引进种苗、组织员工到忠信养殖基地学习......但是现实很快就给陈冬凤来了一个“下马威”,由于养殖地的水源脱碱不成功,引进的17万尾种苗“全军覆没”,村民们都全劝陈冬凤说这里不适合养石蛙,趁损失的还不算太多,赶紧放弃。
但是陈冬凤偏偏不服输,“为什么其他人可以养我不行!”被打击过后的陈冬凤反而更加干劲十足。2014年,陈冬凤从上海回到洙溪,开始亲自管理养殖。回乡后,陈冬凤先是成立了合作社,带着员工到广东、浙江学习养殖技术,又从各个渠道推广石蛙。2016年,第一批商品蛙如期长成,开始盈利,当年售出商品蛙2万多只,产值180余万元。
但是盈利的背后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市面上其他的石蛙身材匀称,而陈冬凤的石蛙肚子大、四肢短、体型太肥,在市面上并不具有很好的竞争力。多方学习打听之后,陈冬凤明白了问题所在:由于本身的孵化池养殖,导致幼蛙的运动量不足,从而出现体型太过肥胖,脂肪较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冬凤又建立了仿生态养殖区,将15至20克以上的幼蛙进行仿原生态活水养殖,加大幼蛙的运动量。果不其然,仿生态的养殖使养殖基地的石蛙品质越来越好。“石蛙的养殖对环境、水源、喂养的要求很高,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到不同的地方学习,改善养殖技术。”陈冬凤说。
因为仿原生态的养殖,陈冬凤的石蛙和野生石蛙相似,口感更加鲜嫩,石蛙养殖基地的名声也开始打响。2017年,养殖基地更是被授予了“福建省巾帼石蛙养殖示范基地”的称号,获得了业内的认可。
然而2019年夏天突如其来的洪灾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又给了陈冬凤狠狠的一击。“那天晚上雨下得非常大,我们的厂区全部被淹没了,而我们只能干看着,没有任何办法。”陈冬凤回忆起洪灾当晚,无奈地说。这次洪灾,让陈冬凤的合作社损失了将近500万元,大家都劝她放弃这片厂房或是寻找其他养殖地,但是陈冬凤心里明白,除了洙溪,再也找不到更加合适的养殖地了。所以收拾残局之后,陈冬凤又新建了厂房,引入山涧活水,重振旗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冬凤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下,合作社越办越好,订单不断,商品蛙供不应求,养殖规模也逐年扩大。不仅如此,陈冬凤的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工作岗位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合作社的技术负责人杨艳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前我在上海帮人打工,做餐饮行业。2010年开始回来帮忙建设厂房,去浙江、广东学习技术,就这样做了这么多年,原先家中住的是老平房,现在也已经在县城买房买车了!”杨艳琼笑着说。
老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陈冬凤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现在不仅销售商品蛙,同时养殖基地的种苗还销往全国各地,并为其他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如今鑫鑫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年产值已达500余万元,吸引了各地客户慕名前来。(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