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洪学智妻儿现状,3个儿子一位少将一位省长,妻子已百岁高龄
上将洪学智妻儿现状,3个儿子一位少将一位省长,妻子已百岁高龄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授予两次上将军衔的将军,甚至在国外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他就是洪学智,六星上将,这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1955年任后勤部副部长,1988年任中央军委委员兼军委副秘书长。
他于2006年辞世,2012年,人们将其事迹拍成了电视剧,却鲜少有人知晓,他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妻子也一直在致力于民族事业,到今天已经有百岁的高龄。
这恐怕与家庭的教育与环境都息息相关。
古人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能够在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对我们有用的知识,那便是莫大的收获了。
夫妻恩爱
“敌人的骑兵不可怕,沉着应战来打他,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齐射杀,我们瞄准他......”
这一首《打骑兵歌》风靡长征路,一直唱到陕北,被称为“长征金曲”。同时这首“长征金曲”也是开国上将洪学智与如今百岁高龄的张文的“红娘”。
1936年5月30号,党中央为战士们准备了文娱运动会。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由供给部的女兵们为大家献唱一首,女兵们商量后便决定唱《打骑兵歌》。
张文此时是女兵班的班长,平时也喜欢唱歌跳舞,性子也活泼,她嘹亮动听的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其中便有红四军的政治部主任洪学智,只见他听得如痴如醉,看着眼前这个身形娇小可爱的女同志,不禁赞道:唱得好!
在颁奖时,他走进张文,明亮的眼睛看着那张可爱的脸庞,不知怎的,竟然有些紧张,只见他红着脸说道:
“你今日唱得真动听!张文听到这样直白的夸奖,抬头看了一眼,便也红着脸跑开了。”
身边的细心的同志看到这一幕,不禁会心一笑。
今日的洪学智可跟平日里看到的不大一样,平日里的他性格不温不火,风趣幽默,可不会这么直白又羞涩地夸奖人家小姑娘。
正当他们在考虑着准备给两人牵线时,洪学智主动提出了想要求娶的意思。
洪学智
当天晚上,军部参谋长陈伯钧就将张文叫到了办公室,在简单了聊了一会工作之后就直奔主题:给洪学智说媒。
张文一听,顿时懵了,她与洪学智之前并未有过交集,但她也听其他同事讲过洪学智的事迹,心中也很是仰慕,可却万万没有达到结婚的程度。
于是她在简单思考后便回复道:需要回家问一问哥哥。
陈伯钧自然答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该问问家里人的意思。
陈伯钧
张文一见到哥哥就向他说明了此事,哥哥一听到对方是洪学智,就表示很支持。
张文拿对方长相不佳或者是年龄大自己几岁来说事,也并没有改变哥哥的看法。于是张文觉得,这事只能靠自己去找洪学智聊一聊了,让他明白自己并没有结婚的想法。
让她没想到的是,从其他同事门口中听到的洪学智,除了骁勇善战以外,还是个很温柔体贴,又风趣幽默的人,最后张文也动摇了,考虑再三后,答应了这门亲事。
前前后后,从相识到结婚,不到三天的时间,而后来时间也证明,他们选对了人。
二人携手长达七十载,在成婚后的岁月里,相互扶持,虽然很多时候聚少离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在革命抗战中,他们肩负着使命,砥砺前行。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出色的孩子。
洪学智的“以人为本”
洪学智小学毕业后为减轻家中的负担,就外出打工了,一直持续到16岁。也正是在16岁的那一年,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一年后因为表现优秀,成功入党。
1935年7月洪学智以灵活机智的方式处理民族问题,让红四军得以最快的速度筹备到了粮食。
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政治,导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很大。要去少数民族的寨子里去筹粮那就更困难了。
而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后,洪学智在宴会上亲自接待了当地势力的头脑:巴顿多吉。
在接待之前,洪学智就提前探听到了巴顿多吉也正想与红军停战言和的消息,但出于多方面的顾虑,还没有做最终决定。
于是洪学智在知道后,就“大胆”且充满诚意地接待了巴顿多吉。
在厨房把菜都上齐后,巴顿多吉迟迟不动筷,他在担心红军下毒害他。
见此状,洪学智主动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也正是这一个举动,让巴顿多吉卸下了防备,甚至因看到对方如此豪爽,后来还与洪学智结为了异姓兄弟。
洪学智在筹粮的过程中直接切入要害,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人”,以此为切入点,很好地处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判定人的功劳上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个人有功有过,不能一出错,就把这个人的功全部都给抹杀了。同样的,有过的时候也一定要及时地指出,不能因为顾及人情就说不出来。”
1960年,他去到吉林省任农机厅的厅长,1970年底,他去往金宝屯农场劳动,看到了农场不合理的现象,他严肃的对军管会主任说:
你是个军人,你别忘记了军人的使命是保护人民,为人民服务,永远别忘了人民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后来农场放宽了拾玉米的政策,老百姓们都不由得由衷地赞叹道:洪将军是个好人。
洪学智不仅对百姓们如此,同样的,他对战士们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956年12月出任总后勤部部长时,洪学智用营养学的理论来指导改善部队中的生活。
他认为,战士们的饮食很重要,因为他们是在一线抗战的人,如果作为后勤部队连战士们的饮食都不能保证的话,怎么有力气去打仗呢。
他提出“斤半加四两”的伙食标准,也就是说每个战士一天可以吃上一斤半的蔬菜与一两肉、一两禽鱼蛋、一两豆制品、一两动植物油。
这在当时的军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实施是有困难的,但他坚定以人为本的路线是有必要的,也是一定要去做的。
张文的“坚强与善良”
洪学智担任总后勤部长期间,有一次他到部队视察,当时部队里正在种花生,于是在离开的时候,工作人员就给车上悄悄的放了一包给他回家吃。
洪学智看到的时候,发了很大的火,他说:
住了部队的,吃了部队的,走的时候还要拿部队的东西,这又是什么道理!
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这样搞特殊,如果每位领导都这样拿一包,那么最后能到老百姓手里的又有多少呢?
甚至于外出度假的时候,洪学智也要求亲自看账单,避免过度消费。
洪学智在工作的时候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喝酒抽烟,也不打牌、不下棋,完全以工作的模式在生活。
晚年的时候,内心也时刻记着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甚至于因为年纪大,担心忘事,于是洪学智走到哪都带上一台收录两用机。
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要办,就大声地录音,以防止后面忘记掉。
在这个家庭中,洪学智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是孩子们的榜样。孩子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而在这个过程中,张文作为洪学智背后的女人,更是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张文的“坚强与善良”
张文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她还是9岁的时候,原本贫困的家庭因为父亲患上了眼疾需要治病,不得已将张文与他的哥哥送到了地主家面去做工。
9岁的张文每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得起床伺候地主婆,给她做佣人,但是由于年龄太小,吃了不少苦头。
有的时候还得照看地主家的小孩,把小孩往背上一背就是一整天,可以这么说,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在带小孩,这也为她后来可以一个人同时带6个孩子给奠定了基础。
一直到张文14岁的时候,才迎来了转机。
1933年的一天,她约上哥哥悄悄的从地主家里跑出来,根据提前打探好的路线,很顺利的找到了红军,并加入了红军。张文也被分配到了被服厂做后勤。
她干活勤快又利索,也喜欢唱歌,有的时候大家干活累了,她唱首歌,嘹亮的嗓音一下子仿佛能将大家的疲劳散去,慢慢的,她很快就被提拔为了班长。
在嫁给洪学智之后,双方携手一起走过长征路,在70载的岁月里,他们二人共育有6个子女,三男三女。
洪学智在外打仗的时候,张文带6个孩子的同时还要兼备料理家务,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在6个子女当中,大女儿也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战争。
1939年6月,那个时候日军在疯狂地反扑,一天夜里,部队要突破日军的封锁线,张文抱着孩子骑在马上,
突然,一个颠簸,睡着的孩子被惊醒了,孩子放声大哭了起来,张文马上捂住了孩子的嘴巴,
正在这时,洪学智也听到了女儿的哭声,最终两人商议,将孩子寄养在老百姓家中,不能因为孩子,而耽误了部队的行动。
于是张文最终只能狠下心,将孩子寄养在太行山附近的百姓家里。
这是张文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她很舍不得,但是她明白,带着孩子将会多么危险。
这一呆便是12年。一直到1951年的时候,女儿才回到他们身边。
改革开放后,张文也一直做了多年的幼儿教师工作,因为从小没有机会受教育的缘故,她十分关注祖国的教育事业。
1995年,女儿洪彦在一则报道看到:北京大学有位来自革命老区的学生,成绩优异,生活却十分困难,每天只能吃馒头和咸菜。
张文听女儿说起时,深受感触,于是她发动她的孩子们,每个人资助一名贫困的大学生,每名学生每月资助100块钱,一直至他们毕业。
文化程度不高的张文希望能够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读上书。
2006年,洪学智去世后,张文将丈夫留下的遗物644件,全部无偿捐献给安徽金寨革命纪念馆。
而她一生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她还把多年积攒的12万元一次捐出,在革命老区建立起一所希望小学。
如今放入张文已经102岁高龄,但她每天都会坚持锻炼身体与练习书法。子女们也时常看望。在这样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她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
优秀的子女
说起洪学智的子女,则不得不提到以“虎,豹,狮”命名的三个儿子,相信在取名的时候,夫妻双方都必然希望自己以后的孩子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他的孩子们也不负众望,洪豹成为了一位军人,是少将,曾是天津警备区副司令;
洪豹
洪晓则曾经是洪氏总会的会长。
洪虎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成为了高级工程师,曾经担任过吉林省省长。
洪虎
不仅如此,女儿们也不遑多让,大女儿曾是402医院的院长,而三女儿在国家科研部门研制新型纤维,行走在科技的前沿。
在他们的事迹中,父母对儿女的教育无疑分不开言传身教四个字,同时父母的观念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