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3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讲记3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师: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话你们查到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到的是君子即使困于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小人一处于逆境就会胡作非为。
师:你认为这么讲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有,但好像又说不出来。
师:问两个字吧,固是什么意思,穷和滥又是什么意思?根据你的解释,固就是固守的意思。这样讲对吗?
生:不知道,好像不对。
师:其他同学查到的意思跟这个差不多吧,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这句话具体怎么理解。这句话其实这句话的全文是: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呼?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说的就是孔子这一大群人,没钱没粮了,跟着孔子的这些随从们,无论从身体上还是从精神上都快崩溃了,情况是相当的窘迫。其实这次也应该算是孔子一生中,最尴尬最窘迫的一次了。孔子这辈子在经济条件儿上虽然比不上孟子那么有钱,但是也不差,基本上算是一个比较财务自由的状态,这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出现经济问题。应该是出远门儿,钱没带够,然后路上又遇见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状况,所以才导致了绝粮于陈。
结果子路,第一个先hold不住了,子路愠,见曰。生着气跑去见孔子,君子亦有穷乎,质问孔子:你整天君子这君子那的,你看跟着你做君子,穷的连饭都吃不上了,我就问问,你这眼看着都要饿死了都,我做这君子有何用?孔子怎么反应的呢,不管什么情况下,我们从来没见孔子乱过,着急过,永远都特别的淡定,不紧不慢的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思滥矣。
因为这句话的能量还是很大的,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下,尤其是当我们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不如意或者困境之中的时候,当你对未来迷茫,开始怀疑人生的时候,这句话应该正好儿,算是对症下药。
首先,君子固穷的固不要翻译成固守。《说文解字》里固,四塞也。仿佛有边界一般限制你,哪儿也去不了。所以在这句话里固的意思,它就引申为不逾矩,不越界,不过度。
后边的斯就是的意思。用法有:有备,斯可以无患,就是说有备就可以无患。穷斯滥矣的滥,它的本意是河水的上涨超过了正常的水位,你看这里已经超过标准了,超过边界了。所以在这里它就引申为过渡,越界的意思正好对应了上面的固。固是不越界,不过度。而滥则相反,就是过度,越过边界。
君子固穷这个固穷,就是固于穷,也就是真正的君子。在面对穷的时候,他的表现、思想和言行依然是固于矩的,不越界的,依然是在那个边界和度之内的,没有改变过来。我们想一下,这个所谓的规矩和边界,它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良知,不管你穷困潦倒还是你大富大贵,你的良知他依然没有变过,他依然还是那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他对于善恶的标准,丝毫不会根据外界的环境,根据你的境况的改变而改变一丝一毫。
所以,既然良知的标准并没有改变。那么我们的思想和言行当然也不应该改变了,因为我们所遵循的标准,应该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良知,而不是根据你外在的境况和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这里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它就表现出来了。
这里,重点来了。其实不管这里是穷也好还是其他的什么困境也好,又或者这里干脆就给你换成暴富发财了,中彩票儿了,或者突然当大官儿了,大权在握,或者你突然红了等等等等,任何你的境况的改变。我相信这时候儿孔子依然会用这个固字,他会告诉你,固于穷,固于名,固于权,固于利。不管你外在的境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你都依然只是听从你良知的声音。只是遵从良知的标准去思考,去办事儿,不发生不丁点儿的改变,这就是真正的君子,圣人。
而那些随着外在的境况、条件的变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上他也就随之变化而做出了过度的、越界的、超出了中正和良知标准的行为的那些人,他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在孔子的眼里,君子和小人绝对不是二元对立的两个标签儿,也不是在说永远固定不变的两类人。也许你昨天还是君子,第二天你就升起了小人的念头,一旦你被这个小人的属性和念头所主导,那你就变成小人了,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论语里他就是一念君子,一念小人。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这就是高人和普通人的区别,这就是开悟的人和不开悟的人的区别。这里的穷,它只是一个代表,可以指代一切的外在环境和境况的变迁。这在我们生活中仿佛是反人性的。一般人都不可能做到心不随境转,太难了。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都只是芸芸众生。一直在被那些由外在的条件、环境的变化而生起的各种的念头所带着走,所驱使所控制吗?还是那个被驱使控制的傀儡吗?
他们之所以会斯滥矣,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并不是自己的主宰,还是那个欲望情绪肉人儿做主,那个东西吃的就是外在的环境和条件。全是随之而来的念头,你又放不下,你又不让他们流走,你必然就会产生出相对应的情绪和欲望,要么烦恼痛苦,抑郁焦虑,要么狂喜狂妄自大。你的行为必然也就会如孔子所说的失去了中正和良知的标准,斯滥矣,也就是过度过界,越过了良知的标准肆意妄为。
那为什么真正的高人,他就可以做到固穷,固名,固立,固女色等等,不住一切相?还是那个根本的原因,也是普通人和开悟的人最根本的区别。一个是有没有消除我执,实现无我,另一个就是有没有因果倒置。何谓因果倒置?就比如,同样都是作为人的这一辈子,你所求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是向外的。而人家所求的是精神层面上的通透,是知行合一,是本心的光明,是到临死前的那一刻,可以说出一句吾心光明,此生无憾,这是向内的。你们所求的东西压根儿就不一样。
因此他们就和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们完全的颠倒了。大家所忽略的、不在意的地方,恰恰是他们最在意的一生所求所下工夫的地方,而大家所在意所求的那些东西,却是他们压根儿就不在意的。只是他们在明心见性致良知的过程中,随缘自然而然而产生的一些结果而已,比如说名和利。绝大多数的人都把这些有如浮云般的随时可能消散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当成了一生中所追求的,最终的目标,可他们却压根儿不感兴趣,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无所谓。
这些一生只操心自己的良知和自己的本心,是否清明的人来说,穷也好富也罢,于他们而言又有什么所谓?他们所顾虑的那个东西,或者说标准,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因此,不管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境况如何,他们的思想和言行永远都是君子,永远都是圣人。
最后,我再把今天这篇完整的翻译一遍,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君子,不管自己的条件和境况发生了如何的变化,都依然还是只会以良知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边界和标准,不越界,不过度。而小人则正相反,一旦自己的条件和境况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一定会越界,超过正常的度而肆意妄为。最终放弃了致良知。